86可乐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华娱科幻之王 > 第一百零八章 特效镜头

第一百零八章 特效镜头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对于张卫平的碰瓷,陈景行是不打算理会的。

此人说不定正盼着他在网上公开回怼呢,毕竟这厮应该也看到了陈景行在微博上辟谣,打吴廷轩脸带来的热度。

而且张卫平在阴阳怪气陈景行的时候,不好硬扯出自己的电影,那就显得太生硬了,所以他很可能还在期待着陈景行强硬的回击中还能带上他的电影。

比如“张卫平先生与其为我担心,不如多关心关心自家电影的票房吧,抨击别人的电影并不会让自己的作品更受欢迎。”

又或者“既然你这么不看好信号,我和张卫平先生打个赌,看看咱俩的电影谁的票房更高?输的人……”

他会这么干吗?

当然不可能了,张卫平又没给他宣发费,反正有吴廷轩的粉丝在,《信号》即便在拍摄过程中也不会缺热度,他凭什么给张卫平镜头啊?

他就算要回怼,也只会等到《白发魔女》票房扑街之后。

至于少数观众影迷对陈景行新片生出的疑虑和担忧,他也没有办法。

换成陈景行听到华国导演要拍一部投资上亿的科幻片,他也会生出疑虑。

因为作坊式电影和工业电影真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不管这个电影人之前拍的小成本影片有多么精彩。

这也是为什么在前世位面小破球的横空出世,给包括他在内的很多影迷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支撑起一部科幻大片的是一整套体系,即便是奖项等身的导演没有这套体系的支撑也难以完成一部工业电影。

事实上在陈景行心里《信号》和《源代码》也还称不上是真正的工业电影。

虽然制作成本确实很多。

尤其是《源代码》的制作费用预估在8000万以上,所以张卫平口中的上亿成本,倒也不算夸张。

《信号》的制作成本也达到了5000万。

在陈景行的规划中,这两部电影是那种标准的“特效隐身”类电影,就是观众觉得好像电影中没有什么特效镜头,但其实特效镜头遍地都是。

比如《信号》中的华国90年代的很多环境、街景都要靠绿幕来完成。

在美国,绿幕特效已经完全深入到了美剧的正常制作中,演员基本不出摄影棚,很多外景甚至连街景都是绿幕后期完成。

而在国内,在2014年,这还是很多业内专业人士心目中顶尖的特效技术,而且在实践中,绿幕抠的非常假。

当然实拍有实拍的好处,有很多有名的大导演能用实拍就不用特效,实拍的质感是再精细的特效也无法完全模仿的。

陈景行之所以要在这两部电影中使用大量特效镜头,也是为了检验刚刚入股的特效公司,墨的技术能力,其次也是让墨涨经验。

因为陈景行在《信号》和《源代码》后真正想拍的电影是一部货真价实的工业巨制。

当然那肯定要请国外顶尖的特效公司参与制作,但墨也要承担一部分的工作。

说起来有些好笑,国内很多特效公司这几年技术的提升大部分是靠国外特效公司的外包实现的。

而国内的影视剧制作和后期特效大部分是互相糊弄的关系。

制片方对后期制作费用的吝啬甚至拖欠、后期制作周期的局促、对特效认知的业余导致的极不专业的拍摄流程,这些都逼的后期特效公司不得不糊弄甲方。

而制片方对后期的糊弄也甘之如饴,也就以为国内特效就这水平了,我已经尽力了,观众看着办吧。

让我多投钱给后期还不如省下钱来多请个流量明星。

国内特效公司的技术力在这种乙方糊弄甲方,甲方糊弄观众的过程中根本谈不上提升。

而且这种恶性循环,甚至还让后期特效公司的从业人员工作环境也在变差,人才流失比较严重。

陈景行没有时间等国内的特效产业在外包中逐渐提升,或者等着郭凡或路洋这样的技术狂魔提升国内的视效水平。

他只能选一个特效公司,用需求人为的拉动其技术力的提升。

其实好莱坞的特效公司也都是需求导向的,导演的需求推动技术的提升,这是特效公司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

雷嘉音扛着蓝色的充气人,气喘吁吁地走了过来。

“导演,怎么样?这一遍还行吧?”

陈景行在监视器后面又重新回放了一遍,摸着下巴说道:“再来一次吧,你在做选择的时候,停顿的时间再拉长一下,还有你看这段,你的腰怎么开始突然挺起来了?你要时刻注意,你身上背负着一个人的重量。”

陈景行现在正在拍的这一段剧情是雷嘉音扮演的父亲在一起仓库起火事件中,为了救人,深入到了楼内比较危险的地方,随后在选择逃生路径的时候,想起了对讲机中那个自称是他儿子的神秘人说的话,做了另外的选择,他本来在这次火灾中殉职的命运就此发生了改变。

当然拍摄地点并不是真的仓库,而是搭的摄影棚。

这段戏拍摄的难点是雷嘉音既要完成复杂的走位,身上还要背着个人,说着台词,同时还要表现出人物的情绪,尤其在最后选择逃生路径的时候人物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