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封王,天下各国的态度
第244章 封王,天下各国的态度
按照勋章制度,李隆基授予李瑄玉麟勋章。
并亲自选玉,交给匠人。
李隆基下令赏赐李瑄彩缎千匹,黄金五十斤,金器一百件,玉器一百件,漆器两百件。
大唐一斤为十六两,五十斤黄金为八百两。
虽比起李瑄献上的金银珠宝不算什麽,但这是对臣子最顶格的赏赐。
「朕曾下诏,擒杀尺带珠丹者,封异姓王。楚国公为宗室,破敌寇丶擒赞普丶立天功……」
李隆基缓缓地向台下的大臣说道。
他希望早些确定李瑄的封爵。
唐初大唐「非李姓不王」。
吴王杜伏威丶燕郡王罗艺丶彭城郡王刘季真丶北平郡王高开道丶定襄郡王胡大恩等都是作为「诸侯」追随大唐,从而获得了王爵,并且他们都被皇帝赐姓为李。
这也是历朝历代的普遍现象。一个诸侯拥护李氏立国,总不能封一个普通的爵位吧!
武周时期封梁王武三思丶魏王武承嗣丶定王武攸暨等武氏子弟,当属正常现象。
发动神龙政变,将武则天赶下台,复辟李氏的功臣,被封为异姓王,如汉阳王张柬之丶博陵王崔玄暐丶扶阳王桓彦范丶南阳王袁恕己丶平阳王敬晖以及辽阳郡王李多祚。
这些人的结局虽不太好,但属于大唐真正的异姓王。
李多祚这个名义一听就是皇帝赐的名字,而李多祚是靺鞨族。
哪怕是汉族的李氏,只要不是宗室,被封王也算异姓王。
到李隆基时代,只封一些胡人部落酋长为王。
大臣们还未踏足这个领域。
事实上,李隆基早就有封异姓王的念想。
因为他认为盛世非乱世,除了太子皇子,其他大臣不论谁造反,都会受到口诛笔伐,功亏一篑。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民间,特别是两京地区,对李隆基的拥戴甚高。
郡王,其后代无法继承,按照制度,只能继承国公之位。
给予荣耀一时的地位,换来忠心耿耿,是李隆基想要的。
而李隆基未想到短短几年,宗室李瑄异军突起,势不可挡。
封王也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其实李隆基早有计划,哪怕李瑄没擒到尺带珠丹,甚至尺带珠丹跑掉,只要战胜吐蕃,就封李瑄为王。
只是李瑄擒拿尺带珠丹,给李隆基一种迫切的想法,让李瑄早得王位。
而李瑄封王,一定是郡王。
凡爵九等,亲王名义食邑万户,为正一品。
郡王为从一品,名义食邑五千户。
亲王只有皇帝的儿子可封,而郡王是皇太子的儿子,亦或者受皇帝喜爱的皇孙。
这些亲王公主的封爵,皆有实封。
封亲王需要「封王典礼」,郡王则只需册封诏书即可。
郡王的正妻为妃,媵妾也有品级,为正七品,但有数量规定。
一般情况下,母亦为妃,哪怕逝去也会追封。
而封地也有严格要求,名山大川不封,畿内不封。
李隆基重新陈述封王事宜,虽然在文武大臣们的意料之中;但结果出来,依旧让他们面面相觑。
哪怕是信安王李禕,也是承袭太宗皇帝十一子李嚣的爵位,然后在开元十二年被李隆基封为信安郡王。
信安王尊贵的身份在前,然后才立下战功。
和李瑄的性质不同,李瑄是将家族失去的荣耀捡起,难度堪比异姓王。
朝堂上足足沉默十几个呼吸,鸦雀无声。
「啪啪……」
李林甫举起板笏,带头拍打手掌。
而后裴宽也以板笏击掌。
顷刻间,整个朝堂响起赞扬声,大臣们的脸上都带着笑容。
这种板笏击掌的声音,代表着李隆基英明的决定。
以笏击掌是朝堂上的传统。
当然,也不是谁都能带头以板笏而击。
必须是三品以上,有威望的大臣,多是宰相。
若是坐在兴庆殿后面,一个萌荫父辈的五品官突然如此,不仅朝堂会哗然,李隆基也会不高兴。
这种大臣想要汇报,要出班先拜后奏。
木已成舟的事情,李林甫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反驳李隆基,哪怕他恨李瑄恨牙痒,也会顺着李隆基的心意。
李隆基看着朝堂一片和谐,微微点头,露出满足的神色。
他抬起手,板笏声才停下。
所有文武大臣都看向李隆基,他们知道圣人心里已有决定。
一般推荐官吏,大臣们还能提个建议,而封王之事,唯有看李隆基。
谁也不敢僭越。
「朕已决定,楚国公进为天水郡王,加七百户,共实封一千五百户。」
「朕亲自书写封天水郡王书……宰相丶宗正寺悉知,加刻王印,服饰,冠带,与诏书一起快马送至湟水。其馀赏赐随军后至……」
「今有因果,望诸卿自勉,使国家强盛,百姓欢乐。朕希望天宝封王非天水王一人,天水王之功,不可复制;诸位立下次于天水王的功绩,也可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