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王莽谦恭未篡时,天宝十三载
李瑄的《菊花》一诗寓意颇深,历经寒冷,而最终雕零。
可以延伸想像,是李瑄,是杜甫,也是王维。
杜甫和王维感触良多的同时,诗兴大发,各吟一首菊花,互相品读,兴致盎然。
他们逗留许久,跨过这开满菊花的小院,向日落的地方而去。
「子美,杨国忠将你的仕途之路断绝,我只能让你成为我的僚属,你愿意去西域吗?」
一番别样的游离后,回到驿站旁的酒肆饮酒,李瑄向杜甫询问道。
他知道杜甫不再为官后,诗风已然大变,但被被认为不是这个时代的主流。
比如杜甫不久前所作醉时歌。
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
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最后笔锋一转,甚至说道「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
将圣人孔子,和大盗盗跖一起说出,作为「奉儒守官」,标准儒家的杜甫,很意味深长。
明显是明嘲儒术,实际上暗讽刺时政,乃至李隆基。以表达自己对国家安危的感慨,和自身遭遇的愤懑。
「郡王麾下人才济济,杜甫无能,家中也有妻儿照顾,无法再为李帅效力。」
杜甫婉拒李瑄的邀请。
以前他想济世安民,充满「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但经过数年为官后,心境大有改变。
从李林甫「野无遗贤」开始,他所看到的,所认知的,都打破他对政治的幻想。
他亲眼见证开元盛世,到天宝十载以后,化为黎民的哀叹。
为什麽圣人会纵容五杨呢?谁又懂得苍生的苦楚呢?
那「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誓言渐行渐远。
而他的「恩相」李瑄,一心为国家,为苍生百姓,却罢相遭贬。
这无一不再打磨杜甫对政治的热情,以至于现在杜甫心灰意冷。
如果国家有难,他一定会义无反顾地帮助。但现在杜甫则没有那麽大的兴趣了。
家中有一些薄田,栽种一些果树丶药材,杜甫自认为可以养家糊口。
「在西域为将,不是我的心愿。我一定还会再回来的……」
李瑄微微摇了摇头,惆怅地说道。
他的话没说完。
只是不知道再回来的时候,杜甫和王维会怎麽看他。
他最希望的事情,就是让杜甫今生不再写下《三吏三别》。
他一定会做到。
「郡王再回长安,不仅仅是我的愿望,也是天下百姓的希望。」
杜甫以为李瑄要重回为相。
他已经看到盛世之下的暗流涌动,只有天水王重整朝纲,才能让大唐恢复开元年间的盛世。
「摩诘,有无念想,再度西去。」
李瑄又问王维道。
此时王维还担任文部郎中的职位,但只是挂了职衔而已,大部分时间称病在家。
由于文坛领袖的身份,杨国忠不想去搭理王维。
「虽向往西域之景,但我更不可能离开长安。」
王维向李瑄回答道。
他的心境已经变得不一样了,觉得自己再难涉足政事。
对自己的前途也不抱有任何希望。
王维有自知之明,知晓圣人在利用他「一代文宗」的身份,装扮盛世,粉饰太平。
「可惜!今日我们相约在白鹿原上,下次郊游饮酒不知是什麽时候,希望还有下次吧!」
李瑄知道不可能,只是随便一问。
「郡王才华无双,是能兼济天下的相才,是古今未有的大将军,我们的诗词,未能描绘郡王十一。能受到郡王的礼遇,也是我们的幸事。只要郡王回长安,我们随时会见面。」
王维也错会李瑄的意思。
就身份而言,他与杜甫都差之千里。而李瑄与他们相交,是文人,是朋友。
十年来,李瑄的身份一再提高,王维都未觉得疏远,千万里赠诗,情意绵长。
李瑄只是笑了笑,他们今夜一起饮酒,谈古论今。
从开元的强大,说到泰山封禅,又说到天宝的危机四伏。
从姚崇开始的一任任宰相,说道张九龄丶李林甫,又说到杨国忠。
从古代历史,说到诗词歌赋。
古今大事,又哪有一成不变的。
说到最后,可能是因为醉了,哽咽难言……
在白鹿原两天后,李瑄丶杜甫和王维一起返回长安。
不久后,李泌从嵩山到达长安,他到达天水王府后,李瑄将他迎入。
在葳蕤的灯烛下,两人促膝长谈许久。
没有人知道他们谈论什麽,翌日离开的时候,没有送别的仪式,两人对视一眼,心照不宣。
李泌又前往他的终南山。
时间匆匆,很快就到十月下旬。
再过一日,李隆基准备启程前往华清宫,进行属于他的「冬眠」。
这一个冬天,华清宫的朝堂都会落满灰尘。
而李瑄也打算明日就出发回龟兹。
车神塞丶李嗣业等将早已在十天前,便快马先行一步,回西域整训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