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冤家碰头
三个字,让陈小米下意识怔了一下,为什麽电话那头的声音会给她一种熟悉感?
仿佛在哪里听到过一样?
可细细回忆,她一时又具体想不起来在哪里听过了。
其实她短时间内联想不到李恒才是正常的。
陈小米是80年的大学生,离开家乡早,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呆在京城工作。
况且陈高远父子是80年底平凡的,自从爸爸和哥哥来了京城后,她平时寒暑假都陪在两人身边,甚少回老家。
而这些年李恒一直在长个,初三还经历了男性变声期,声音早已不是儿时的模样。
虽说去年暑假因为「上床」被捉一事,两人正式面对面待一屋子里过,但一直是她在口头输出啊。
面对堪比二姐一般强势的陈小米,自知理亏又没社会经历的乡巴佬李恒哪敢还嘴嘛?
那会他始终都是低着头的。
所以,透过电话能有一丝熟悉感就不错了,还是她比较敏锐的原因。
当然,最主要的是她下意识不会往李恒方向想。
试问《活着》的文笔多老辣啊,故事性和思想性多深奥啊,而观李恒才多大?才17岁多点吧,比子衿还小月份,要是第一时间能想到他这个人就怪了。
陈小米没听出是他。
李恒因对方嗓子嘶哑也没第一时间分辨出来。
陈小米觉得自己是由于太过在乎这次机会,有些疑神疑鬼了,当即调整好心态回覆:
「你好,我是人民文学编辑陈小米,您是作家十二月吗?」
啥子?
什麽什麽情况?
陈小米??!!
这麽巧的吗?冤家路窄是这样诠释的吗?
真是陈家那个臭娘们?
李恒有点儿不敢信,这老天爷也忒会玩了吧,老子正想用「文学」找她晦气呢,没想到就亲自送上门来了。
这他娘的比中国邮政投送还精准啊!
见电话里边没动静,陈小米再次问:「你好,还在吗?」
「在的,我就是十二月。」李恒压住心中的快乐,平静回答。
一波三折,终于找到作家本人了,陈小米暗自松了口气,然后优雅地说:
「恭喜你十二月,您的《活着》已经通过了我们的初审,我现在可以问你几个问题吗?」
李恒道:「可以。」
陈小米先是问:「您是邵阳本地人?」
李恒道:「对的。」
陈小米微笑说:「真巧,我也是邵阳人,没想到咱们还是老乡哩,您的《活着》写得很有感染力。」
嗯,我知道你丫是邵阳的,老子就是奔着你来的…
不过你这婆娘一口一个「您」,听得真是带感啊。
李恒开心腹诽,面上却表现的十分谦虚:「谢谢,你过奖了。」
几句交谈下来,陈小米感觉对方的态度还是不错的,比自己预想的要好很多。
她接着问了一个戴叔和主编特别关心的问题:「《活着》后面还有多少字?」
李恒悉数回答:「全文总共是13万5000字左右,邮寄了4万到贵社,后面大概还有9万5000字。」
陈小米用笔记录下来,然后说:「《活着》前面4万字写得不错,我们已经接受你的投稿,您看什麽时候可以把后续部分寄过来?」
本来呢,人民文学的编辑对新生作者一般不会这麽客气的。
但李恒成熟版的《活着》带给编辑部的影响很大,文笔丶故事和思想性都无比老练,无可挑剔。
陈小米认为对方将来必成一代文学大家,自己没什麽可以指导的地方,所以秉着打好交情的想法,她表现得十分客气。
李恒没谈邮寄的事,而是反问:「我可以先问一个问题不?」
陈小米说:「您请问。」
李恒问:「贵社给我的稿费是多少?」
这问题,陈小米听得有些蒙。
她入职两年了,打过交道的作家无数,别的作家能在「人民文学」发表文章就已经显得非常高兴了,哪会这般第一次联系就主动询问稿费的?
文学这麽高雅的事,哪会这般庸俗开口谈钱的?
再说了,不都是「人民文学」定多少就是多少麽?
这位不会是个财迷吧?
可也太财迷了,分不清场合?
亏自己刚才还认为对方是个好相处的来着,没曾想打脸这麽快。
就在陈小米琢磨着如何措辞时,电话那头忽然传来一个对话声。
只见一女的在问作家十二月:「这是《收获》杂志的电话麽?」
紧接着那边有个若有若无的声调:「嘘~!」
得!
这一下子陈小米已经不只是蒙了,而是犹如天打五雷轰,整个人直接傻在了原地,透心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