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章
兄弟二人过来,忙回身行礼道:“给二爷,三爷请安了。”
贾琏作为哥哥,主动开口叫了王善保起来,又问准备给报喜人打赏的喜钱准备好了吗,发没发下去。
林之孝回道:“哎呦,我的好二爷,赏钱咱们早就准备好了。您和三爷这小文曲星不来,咱们这些奴才怎敢私自放赏?而且这几位老哥哥还等着三爷出来沾沾三爷的喜气儿L呢!”
领头的报喜人听了林之孝的话后笑道:“正如这位老哥所说,咱们哥几个也想沾沾贾案首的喜气,拿了贵府三爷发的赏钱回家给儿L子压兜呢!”
贾璋连忙说他们实是过誉,又问林之孝赏钱在哪儿L。
林之孝招
毕竟,他不过垂髫年纪,就能够高案首,这不是神童是什么?
宛平知县王畿为了他屁股底下那把椅子的安稳,素来做事谨慎。
每年有高官贵胄出身的学子来宛平参加考试时,王畿都很“公平”。
要么就铁面无私谁都不帮,要么就“平等”地给“每个”贵胄子弟都加分。
无论王畿今年选择了哪一种方式应对这场考试,贾璋的成绩里都没有太多水分。
毕竟除了贾璋,今年也不是没有别家的高官子弟参加宛平县试——对方的爹可比贾赦强,在朝里还担着实职呢,不也没有成为案首?
而且县衙外还张贴了前十名的卷子副本,众考生中有亲自去看榜的,看了贾璋第二场的四书文后全都心服口服了。
人家还是垂髫小儿L,文章就写得提纲挈领,比你一个二十多的人强多了。
你还好意思去质疑人家?
若真那般做了,可真是羞煞人也。
一时之间,贾璋颇得了一些神童名声。
这也是正是蒋凤举和贾璋两人想要的东西。
文官素来注重清名和文名,提前攒些好名声,只会是好事。
而且在科举考试中,考官也会把士子名声作为最后排榜的参考依据——如果你才名满天下的话,考官也要考虑不录取你会带来的反噬。
京中勋贵人家也颇有些羡慕荣国府。
先出了一个十四岁进学、弱冠中举的贾珠,后又出了一个中了案首的贾璋。
后辈如此出色,便是他们家文字辈的男丁没用也没事了。
未来的荣国府,靠着这两个孩子总是有希望重振门楣家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