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印度土邦
终大多数土邦选择加入印度联邦,结束了其在印度政治地图上的特殊地位。
按照英国与印巴签订的《蒙巴顿方案》规定:土邦在英国移交政权后享有独立地位,可自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任何一自治领,也可与英国保持原有关系。但英国同时拒绝支持土邦独立,还支持印度废除王公统治权,是对印度废除土邦制度的默许。
但对印度政府来说,这些土邦的存在是不可容忍的,国大党领袖对土邦问题非常敏感。在全印国大党委员会会议上,尼赫鲁提出,如果土邦不加入印度联邦,它与联邦的关系将不会是平等的关系,印度要求对其实施宗主权或最高统治权。
印度政府强迫这些土邦加入,如果有不顺从的,直接就派大军攻打,最典型的就是海德拉巴。本来海得拉巴作为印度的最大的土邦之一,其存在时间从1724年至1948年,是有选择加入巴基斯坦或者是印度的权利,但印度政府根本就不允许海德巴拉加入巴基斯坦或者是独立。而海德巴拉为了保证自己的权益,组织了超过十万人的军队。然而印度政府调集了几十万的军队,依仗着兵力优势直接将海德巴拉给灭了。
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相继成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印度政府的威逼利诱,绝大部分土邦逐渐合并或被纳入印度联邦的行政区划中,少数加入巴基斯坦。例如,巴罗达土邦在1721年至1949年期间存在,最终于1949年并入印度联邦。
但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归属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当时克什米尔的大君和王室们都是印度教徒,倾向国大党,而70-80%的居民却信仰伊斯兰教,拥护穆斯林联盟;更麻烦的是,克什米尔不同区域的居民因为信仰的问题长期仇视,谁都不服谁,在英国人撤出前后,爆发了多次动乱。巴基斯坦提出要用“公投”的形式,让“当地人民”来决定它的归属(显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穆斯林肯定倾向巴基斯坦);而印度方面却坚持认为,因为印巴分治的时候,克什米尔统治者是印度教徒,由土邦地方政府牵头加入印度,是顺理成章的,无需再去搞“公投”。所以印度和巴基斯坦都不会让克什米尔独立,可关于具体归属又谈不拢,争议很大。双方通过战争瓜分了这里,但谁也不甘心,始终想完全吞并,所以直到现在克什米尔仍然是火药桶之一,成为印、巴两国发生争端的一大根源。
1950年1月,印度宪法正式生效,全国划分为28个省,从法律上取消了土邦;1956年又按照语言原则重新组建邦,消除了在行政区划上的土邦残留形式;1965年,清查了王公们的财产,对他们征收巨额财产税和遗产税,搞得一些经营不起的王室,主动放弃了自己的财产。1971年,印度政府更是决绝地取消了各邦王公的某些特权和年金,废除了他们的大君称号。自此,印度的土邦制度至此寿终正寝。
三、印度土邦王公的现状
印度土邦王公是印度历史上的封建领主,他们在英国殖民时期和独立后的一段时间内,仍然保持着一定的权力和地位。特别是从1858年开始一直到1947年,这将近一百年的与英国关系最好的时间里,土邦的王公们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除了需要保证对英国的忠诚之外,再没有任何人和势力会威胁到他们的生活。这个时期的土邦王公在其领地内拥有广泛的政治权力,包括行政、司法和财政控制。同时,土邦王公在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地位,他们的地位通常通过鸣放礼炮的数目来确定,这是一种分级制度,反映了他们在英国殖民体系中的地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土邦王公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减弱。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初期,许多土邦王公试图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但最终未能如愿。尽管如此,仍有少数土邦王公保留了一定的自治权,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地位因此也有所不同。一些王公通过与政府合作或参与地方事务来维持自己的影响力,而另一些则逐渐被边缘化。
其实,印度独立初期,印政府为了降低王公们的抵触情绪,一开始答应会保留王公们的各项特权,还每年都给这些王公们发年金,可到了1971年,印度政府就翻脸不认人,不但把答应的年金取消了,还废除了王公们的所有特权,至此,所谓王公贵族的时代在印度就结束了。从这些王公就与普通的印度公民一样,都得自己靠双手吃饭。
现在还有人在用印度“大君”(土邦王公)、“王子”,“公主”的头衔,虽然真是祖上传下来的,但并不被印度官方承认,更没有任何法律效应,也就是家族内部自娱自乐,或者去外国王室圈子里出出风头罢了。但至今,一些印度“王室”们高配的婚姻和奢华的生活八卦新闻,仍然时不时的曝光抢个镜头。比如——印度南部土邦王室举行土豪婚礼,超模与印度王子拉希姆阿迦汗王子结婚,婚后获“公主”头衔。还有,或者印度最年轻的“君主”辛格,坐拥8亿美金财产,其私人宫殿入选世界级文化遗产名录。
因此,一些本身有产业,又善于经营的王公大君,依旧能过的有权有势,富可敌国,其后代多跻身于当代印度的土豪阶层,在地方上也很有威信。比如,焦代普尔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