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印度阿育吠陀医学体系
阿育吠陀(ayurveda)的意思是“生命的科学”,它源自梵文,由“ayur”(生命)和“veda”(知识或科学)组成。阿育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医学体系之一,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综合医学体系,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吠陀时代。阿育吠陀不仅关注身体的健康,还涉及心理健康和精神的平衡,通过饮食、草药、按摩、清洁术、生活方式管理、瑜伽锻炼和冥想等方法来促进身体的自然愈合过程。
换句话说,阿育吠陀就是印度的中医,在那遥远的从前,在没有西医,没有抗生素,没有x光的年代,印度人民生病了就会去找到阿育吠陀医生看病,吃药,按摩。
一、阿育吠陀的核心概念
1、生命与自然的和谐:阿育吠陀认为,人体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当身体与自然不和谐时,人体的机能会受到影响。
2、预防与治疗:阿育吠陀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通过生活方式的管理来避免疾病的发生。
3、个体化治疗:阿育吠陀的治疗方法考虑个体的体质、情绪和精神状态,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二、阿育吠陀的历史背景
印度的医学体系包括阿育吠陀(ayurveda,又称生命吠陀)医学和悉达(siddha)医学。
阿育吠陀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医学体系。五千多年来,它在无数印度传统家庭中使用着。其影响波及南北半球几乎所有的医学系统,因此印度阿育吠陀被誉为“医疗之母”。由早期的文献可看出,阿育吠陀的医生对于植物的强力医疗特性具有先知灼见,可说是现代药理学的开山鼻祖。他们也对体内的运作极为了解,甚至有证据指出阿育吠陀医师动过人体手术。此外,此系统从古到今都同样强调饮食与灵性的重要性,“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医疗方法,可见到阿育吠陀的影子。
1、起源:阿育吠陀传统医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吠陀时代。它以世界上最古老的有记载的综合医学体系而着称。
根据印度神话记载,阿育吠陀的起源颇具传奇色彩。它是由印度教三大神之一的创世者梵天(braha)在创造人类之前为保护人类而创建的。梵天先把阿育吠陀传授给医学之神孪生的双马童(ass),他们又传授给专司雷雨的天神因陀罗(dra)。因陀罗传授给在人间修行的贤达之士,他们再传授给他们的后代和弟子。
在历史上,阿育吠陀的记载首次出现在公元前印度古老的诗歌总集《梨俱吠陀》(rigveda)中。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四部吠陀经典之一的《阿闼婆》(atharva)问世,其中阿育吠陀作为吠陀圣典的补充——副吠陀,附属于阿闼婆吠陀。尽管阿育吠陀医学早已经应用于实践,但直到此时它才由口头相传编撰成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阿育吠陀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包含了丰富的治疗方法和理论。
阿育吠陀医学共有八大分支:kayachikitsa(内科学)、shakyatantra(头颈外科学及治疗、眼科学和耳鼻喉科学)、shalyatantra(外科学)、agadatantra(毒物学)、bhutavidya(精神病学)、kauarabhritya(儿科学)、rasayana(延缓身体老化的老年学)、vajikarana(生育学)上述八大分支最早的论述出现在《阿提耶集》(atreyasahita)中,它仍然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3、主要学派
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阿育吠陀医学分化为两个学派:阿提耶——内科学派和昙梵陀利(dhanvantari)——外科学派,从而使其成为一门更加系统化的科学。
这两大学派编写了阿育吠陀医学的两本主要着作—《遮罗迦集》(carakasahita)与《妙闻集》(srutasahita)。这两本医学经典均着于公元前1世纪上半叶。
《遮罗迦集》由伟大的印度医祖遮罗迦所着,并经阿提耶补充修改,它至今仍然是应用最广泛的阿育吠陀内科医学着作。
妙闻继承了印度医学始祖昙梵陀利学派的理论,他编写的《妙闻集》收集了修复外科的各种知识,包括换肢手术、整形外科手术、剖腹手术甚至脑外科手术。同时,他还以发明了鼻整形术而闻名于世。
大约在公元500年,第三部重要的阿育吠陀医学着作《八支心要集》(astangahridaya)问世。它综合了阿育吠陀医学两大学派的观点。从公元500年至公元1900年,16部重要的药物专着nighant作为对阿育吠陀医学经典的补充逐一问世,收集记载了各种新药物,并在用法上进行了扩展,同时摒弃了陈旧的药物和物质辨别方法。
有证据表明阿育吠陀医学曾丰富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医学体系。通过与印度的海上贸易,埃及人了解了阿育吠陀医学。亚历山大大帝的入侵,使希腊人和罗马人接触到阿育吠陀。传统的尤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