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印度诺贝尔奖获得者之二科拉纳
印度作为一个教育普及率低且文盲多的国家,却能诞生九个诺贝尔奖,这让很多人感到疑惑不解。其实仔细分析这些获奖者的背景可以发现,他们大多都来自高种姓家庭,特别是婆罗门阶层。婆罗门阶层在印度社会中享有崇高地位,拥有较多的教育资源和社会优势。因此,尽管印度整体教育水平不高,但这些高种姓家庭仍然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同时,也不能忽视印度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以及印度人民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和尊重。正是这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才使得印度成为了发展中国家中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国家。
在印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主要集中在文学、经济学、化学、物理学和和平等领域。而在这些获奖者中,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是诗人泰戈尔,他于191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对于泰戈尔的生平和成就,我们之前已经有过详细的介绍。那么,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第二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哈尔·葛宾·科拉纳。
哈尔·葛宾·科拉纳(hargobdkhorana)于1922年1月9日出生在英属印度旁遮普邦的赖布尔。他是一位杰出的美国分子生物学家。在1968年,由于他成功地解出了遗传密码这一重要难题,与罗伯特·威廉·霍利(roberholley)和马歇尔·沃伦·尼伦伯格(arshallwarrennirenberg)一同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项成就对现代生物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成为分子遗传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一、主要经历
哈尔·戈宾德·科拉纳出生在印度赖普尔(现属西巴基斯坦)的一个小村庄——赖普尔。关于他的确切出生日期存在争议,一些资料显示为1922年1月9日,但也有其他说法。他的父母都是虔诚的印度教徒。
科拉纳家中共有五个孩子,包括一个姐姐和三个哥哥,他是最小的那个。他的父亲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担任村里的农业税务员,尽管家境贫寒,但他父亲还是竭尽全力支持孩子们接受教育。实际上,在这个仅有一百多人的小村庄里,他们家是唯一一户全家人都识字的家庭,因此备受村民们的尊敬。
科拉纳曾就读于木尔坦(如今属于西旁庶普)的dav中学,在那里,他受到了一位名叫ratanl的老师的深刻影响。后来,他进入了拉合尔的旁遮普大学继续深造。这段学习经历为他未来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导师ahansgh是一位伟大的教师,也是一个一丝不苟的实验家。1943年,科拉纳获得学士学位后,继续深造并于1945年获得化学和生物化学硕士学位。
1945年,他有幸得到印度政府的资助,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深造。在那里,rorjsbeer不仅指导着他的研究,还细心地照料他的生活。这段经历让科拉纳初步接触到了西方文化和文明。
1948年,科拉纳成功获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之后,他来到苏黎世的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师从vdiirprelog教授,担任了一年的博士后研究生。与prelog教授共事的这一年,对他的思想以及他对科学、工作和成就的认识产生了深远且无法估量的影响。与此同时,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他在那里邂逅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埃丝特·伊丽莎白·西博勒(estherelizabethsibler)。爱情的火花在他们之间迸发,将他们紧紧相连。
1949年的秋天,科拉纳踏上了前往印度的旅程,短暂地逗留了一段时间。随后,他回到了英国,与两位杰出的科学家——gwkenner博士(现今已晋升为教授)以及artodd教授(如今已被封为爵士)共同工作。这段经历让他受益匪浅,拓宽了他的科学视野。
从1950到1952年,科拉纳选择留在剑桥。事实证明,这一决定对他来说意义非凡,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在剑桥的这段时间里,他对蛋白质和核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此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科拉纳不仅在英国剑桥拥有卓越的研究地位,还在加拿大温哥华担任要职。他的才华和成就备受认可,使他成为科学界的璀璨之星。
1959年,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科拉纳与同事约翰·g·莫法特(johngoffatt)携手合作,成功合成了一种名为“辅酶a”的物质。这种物质能够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对生命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一重大发现为医学和生物化学领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也奠定了科拉纳在学术界的地位。
二、遗传学的主要成就
聪明、谦逊,是同事们对科拉纳的描述。科拉纳对遗传学研究的兴趣始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在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学家詹姆斯·沃森(jaswatn)和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crick)1953年在那儿发现了dna的分子结构——担任研究员期间。科拉纳在沃森、克里克等科学家的发现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入研究,终于成功地确立了核苷酸组合形成特定的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成分这一重大理论。
而科拉纳与1968年一同获得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