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家人的关心
夕阳西下,庭院静静地,韩家人欢聚一堂,平时不常回家的哥哥姐姐们今天全都回来了,他们提前一天知道今天大姨会来。
李杰上午买的猪肉和面粉变成了餐桌上热气腾腾的猪肉白菜馅饺子,韩家的兄弟姐们都是工人,每个月的收入远远超过乡下的亲戚。
虽然没法顿顿有荤,但是每周吃上几顿荤腥,打打牙祭绝对不是问题。
因此,大家在饭桌上都很克制,吃的并不多,大部分饺子都让给进城的大姨以及两小只。
“春明,你工作的事情怎么样了?街道那边有没有消息?”
韩父早逝,大哥韩春松早早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在家里除了韩母之外,他的话语权最大,甚至在某些大事上,韩母基本上不怎么发表意见,几乎是韩春松做主。
原主插队回城好几个月了,工作始终没个着落,他是韩家最小的一个孩子,不仅韩母偏爱他,就连哥哥姐姐们都对他疼爱有加。
当韩春松问到这个问题时,大家的目光齐唰唰的投向李杰。
“大哥放心,工作很快就有着落了,不出意外下个月就能上班。”
李杰自信满满的回道,下个月月初是下个月,月末也是下个月,自己并没有欺骗家里人,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足够他赚到大碗茶的启动资金了。
何况那个时候上面差不多就出传出恢复高考的风声,届时只要他提出参加高考,恐怕韩家的所有人都会鼎力支持。
毕竟韩家兄妹五个一个大学生都没有,这个时代的大学生可不像后世那么泛滥。
即便77年高考题目难度很低,但是能够考上大学的也是极少数。
据统计1977年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约为570万,最终成功被录取的人数约为27万,录取率仅为47,一百个人当中只有不到5个人考上大学。
所以在这个时代上大学绝对是一件极有面子的事情,有些偏远地区一个乡,甚至是一个县也不一定能出一个大学生。
另外,统一招生考上的大学生和工农兵推荐的大学生是不一样,工农兵学员大学毕业基本上都是返回原籍,而且工农兵学员参加工作的起薪要低于问革钱的本科生,相当于大专生。
并且在选拔干部时,很多地方都有限制使用规定。
总体而言,工农兵学员的待遇是不如正规大学生的。
“嗯,你尽快吧,对了,你要不要给接待办主任送点东西,如果没钱的话尽管开口,哥哥姐姐支援你一些。”
韩春松点了点头,小弟虽然平时有点不太靠谱,但是在这种大事上他还是不敢糊弄自己的,不过他还是忍不住督促几句,发挥一下大哥的威严。
“对,大哥说的对,小五子,你要是有困难尽管和我们说,二姐虽然没什么钱,但是这点小钱还是有的。”
二姐韩春燕和原主年龄最接近,原主刚上学的时候,韩母、大哥、二哥、大姐都要上班,童年时光和二姐相处的最多,除了韩母,家里最护着他的就数二姐。
随着大哥、二姐开口,大姐也跟着附和支援一点送礼准备金,就连最抠门的二哥都难得的开了口。
不过根据李杰的观察,二哥开口的之前嘴角抽了抽,一副不太情愿的模样,心里估计肉疼不已,大约是见其他兄弟姐妹纷纷慷慨解囊,碍于面子不得不张口。
“大哥、二哥、大姐、二姐,谢谢你们了,不过暂时还不用,再等等看吧,没必要花那个冤枉钱。”李杰故意做出一副愣头青的架势,好像一点都不懂人际交往。
韩春松努了努嘴,嘴巴张了又合,合了又张,最终还是没将心里的话说出口,他也曾年轻过,当他像小弟这么大的时候,也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
直到后来经过社会的毒打方才开始明白人际交往的道理,他是过来人,心里明白,与其苦口婆心的教育,不如等到小弟撞得头破血流之后,再告诉对方这些道理。
有一句话叫做无知者无畏,正因为无知,对方才会无所顾忌。
虽然韩春松读的书不多,但是他从自己的经历中明白一件事,那就是有些道理,只有亲身体会过才会懂得,只有自己经历过,有切肤之痛,才能真正的铭记在心。
这就是所谓的吃一堑长一智。
二姐韩春燕不懂那些大道理,只知道自家弟弟这样做不对,她只想弟弟赶紧找份工作,落了定,如果能再找个姑娘,那就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春明,听姐的,明天买点东西给街道送去,不用太贵,像你这样的待业青年,就是送点苹果也是好的,你要是没钱的话,姐这里有。”
二姐是一个行动派,说完之后直接从兜里掏出一叠毛票,数了两张一块的出来。
李杰没有伸手去接,坑程建军的钱他坑的心安理得,但是家里人就不一样了,尤其是最疼他的二姐。
这年月谁家都不容易,何况二姐已经嫁人了,她的婆家本就对二姐每个月上缴韩母五块钱不满,李杰又怎么能去拿这个钱呢。
今年是二姐参加工作的第四年,根据规定,三年学徒期满,第四年执行见习工资,不论什么工种,均为一级工工资,一个月27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