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7章 皇帝的选择
是自己的儿子,就一定会对帝国忠心耿耿。
苏蒙有着汉族的血统,接受华夏文化的教育,他就心向华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通常情况下都是屁股决定脑袋。
皇帝苏河对于后世大部分信息,都已经忘的差不多。
他大概记得一些数据,后世学者对于北方游牧部落留下的遗骸,进行基因测序。
游牧部落男性y染色体基因,有三分之一就是汉人。
游牧部落的男性,抓捕中原女性,这是很常见的情况。
但这种情况,绝对留不下y染色体的基因。
唯一能解释这种现象的原因,那就是北方汉人逃向草原,变成了游牧部落。
这个解释也符合史书上的记载。
皇帝苏河印象最深的后金,黄台吉为了增加旗人的数量,他也会把一些立功的汉人抬旗。
现在蒙古地区一片大好的情况下,皇帝苏河绝不会人为导致这片地区出现动荡。
三皇子苏蒙喜欢什么,那就让他去追寻自己的理想。
皇帝苏河对外界肯定不能宣称,他怕三皇子苏蒙的特殊身份,导致蒙古部落造反。
他立刻写下圣旨,之前决定争夺储君,皇室进行重点培养的皇子,经过选拔之后,才会成为藩王,镇守帝国的边疆。
其余的皇子,只会被封为国公,领取一份朝廷俸禄。
帝国储君已经确立,今后皇子想要获得皇室重点培养,目标就是成为藩王,为帝国镇守边疆。
皇帝苏河在圣旨之中没有写出来的话,他相信很多人都能看出来。
皇室接下来培养的皇子,那也有着储君预备役的身份。
一旦太子苏蜀出现问题,皇帝苏河还能选拔出替代的人选。
他不会把帝国的未来,全部压在太子苏蜀身上。
皇帝苏河考虑完三皇子苏蒙的情况,他要继续考虑二皇子苏雷的情况。
他对于二皇子苏雷,有两种选择。
一个选择是留在京城继续培养,同时当做太子苏蜀的磨刀石。
另一个选择是让二皇子苏雷成为藩王。
皇帝苏河刚刚与大臣讨论,皇帝儿子封为藩王,他与海外因公而封的藩王不一样。
苏熊等藩王,他们在海外建的国家,那是完全归于自身所有。
皇帝苏河这次封的藩王,他们镇守帝国的边疆,不是以建国的名义,而是以封国的名义。
封国的疆土名义上属于大华帝国所有,只不过是封给藩王管理。
帝国甚至会派遣国相等官员,协助藩王管理风格。
藩王每过几年,也会前往京城述职。
皇帝苏河看向玄武卫与朱雀卫收集上来的情报。
二皇子苏雷自以为做事做的万无一失,但他的那些小伎俩,根本无法瞒住搞情报的专业人士。
皇帝苏河之前没有揭穿,主要是二皇子苏雷的做法只是针对大皇子苏蜀。
他又没有做出影响太大的事情。
一旦揭穿之后,皇室的私事搞得沸沸扬扬,有损皇室的名声。
皇室想要获得帝国百姓的支持,必须要维持住体面。
但二皇子苏雷的做法,在皇帝苏河眼中,那是极大的减分项。
二皇子苏雷如果有枭雄之姿,摊上这样的儿子,皇帝苏河还很高兴。
他这个做法,完全是阴搓搓的小人。
这种人当不得皇帝。
皇帝与大臣之间,交手都以阳谋为主。
施展阴谋,那完全是下下之策,一个合格的政治家,除非遇到天大的利益,要不然不会这样做。
皇帝对于太子的权力制衡,史书上记载的清清楚楚,大概有两类。
一类是二宫之争,唐朝初期就用这种方式。
皇帝让多个皇子之间竞争,甚至是让他们拼命厮杀,以养蛊的方式决出胜利者。
这种方式比较费儿子,中原王朝不常用,游牧民族却常用。
唐朝初年受到游牧部落文化影响较深,普遍采用这种方式。
等到盛唐之时,唐玄宗李隆基就采用另一种方式,三角制衡。
这是让太子与文武两位大臣相互制衡。
太子登基之后,直接处理两位大臣,他就能快速掌握朝政。
这种方式比较费大臣,但大臣就应该为皇帝分忧。
中原王朝之中,三角制衡及其变种,出现的非常频繁。
皇帝苏河就准备主要使用三角制衡,利用文武两位大臣,制衡太子的权力。
二宫之争留作备份,培养候选的皇子,但不让太子与皇子之间,陷入到剑拔弩张的情况之中。
皇帝苏河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他已经有了人选。
文官就是工部尚书金银花,这位大臣应该看明白了他的想法,频频表现自己。
皇帝苏河准备如他的愿,毕竟大部分文官都选择明哲保身,主动承担责任的太少。
二品大臣,更是只有金银花一个。
武将选择青龙卫指挥使齐刚毅。
齐刚毅能成为守护京城的青龙卫指挥使,他是皇帝苏河的绝对心腹。
帝国的海军快速发展,必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