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可乐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兰陵风流 > 121.第一二一章 世家之道

121.第一二一章 世家之道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会干涸,枝繁叶茂的大树也会倒;但是一个世家空有“道”没有人才,那也是有源头而无蓄水,空有根而生不出林,这样的世家也只会萧条下去。

那么世家的“道”是什么呢?

简单的讲,一个世家子弟从内到外体现出的礼仪、优雅、气度、学识,都是体现了这个家族的“道”,寒门中可以出才士和毅士,也可养出有德之士,但养不出一个真正的贵族,因为那种刻在骨子里的高贵不是学识能填补;而世家的高贵不在于权势和财富,权势和财富只是踏脚石,真正让你高贵的是你内心的“道”。

这个“道”,在魏晋时代被称为士族风度。

但大唐世家们喜欢将这个道称为“华夏衣冠”。

“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就是华夏。世家之所以骄傲,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就是“华夏衣冠”,他们掌握着“礼仪之大”,他们掌握着“服章之美”,他们掌握着学识和才艺,他们的一切都铭刻着“华,夏”,立在下面的人只能仰望,然后在这些礼仪和思想下活出自己的人生,成为被引领者。

而世家要想永远成为引领者,就不能失去自己的道。大唐帝国失去一个世家,仍然是华夏;但世家失了“衣冠”,就不再是华夏,也不再成为诸夏世家。两晋时代多少世家沦落,就是因为失了自己的道。而“华夏衣冠”原就包含了文武之道,文武共昌才有华夏之盛,但从西晋中期起就有越来越多的世家陷入了文道的空谈,另一手弃却武道,乃至国家空有文盛而无武昌,被夷狄蜂拥而入,只余华夏半壁,世家在这种摧残中痛定思痛,文道外重执武道,方有“华夏衣冠”的重兴,方有大唐的屹立,方有世家的重盛。

而兰陵萧氏能在东晋王朝“衣冠南渡”后崛起,最后建立大梁朝,并取代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成为南渡第一世家,就在于创立大梁朝的先祖高皇帝建立起了经道堂——它汲取了兰陵萧氏原有的文道,并在文道堂之外立起武道堂,而武道堂中又有两堂:一是传授兵法将略之道的武经堂;二是传授武道的讲武堂。经道堂的建立,造就了兰陵萧氏的辉煌。

如果说如今的皇族——陇西李氏的底蕴是天策书院,那么皇族之下的第一世家——兰陵萧氏的底蕴就是经道堂。无论天策书院还是经道堂,都是承继了这两个家族的道。

但是,萧氏缔造的大梁朝最终覆灭于李氏的大唐,其中最为深刻的原因就在于砍掉了自己的“道”——至大梁朝中期萧氏的文道愈发昌盛,可以称为诸夏世家之首,但华夏衣冠乃“文武之道”,而萧氏曾经大兴的武道又被子孙偏废下去,乃至文道虽兴国却亡。直至萧氏毅然从繁华富庶的江南建康西迁“胡夷窜乱之地”,在河西重兴家族大道,经道堂内文武并行,经过几辈人的努力,终于再度奋起,继第一世家太原王氏的倾落,又继次第而起的第一世家清河崔氏的昌盛之后,傲然杀出,成为大唐第一世家。

这就是萧氏的经道堂:道存则家盛;道失则家败。

而培育萧氏子弟的族学只是经道堂的外学,只有在文道武道上表现优异的子弟才能进入经道堂;当然,也有特例,此且不提。

以萧琰在武道上的天赋,按说早就该进经道堂了。但她身边有墨尊这位元一尊者,讲武堂的长老们在被败后得知她身份,一个个都哑了,默默退出了清宁院,虽然还要嘀咕几句自家子弟被人抢了,心里却是暗暗高兴的——这是诸多世家想求都求不来的造化呀!论武道底蕴,谁还能比得过这位尊者所属的姓氏呢——那可是先秦时代建立“武道”的祖宗!

但墨尊教的是道,不是武学。

武学之道渊深广博,一个武者不能只精于自己的道,没有阅历和知识也是不成的,因为触类旁通很重要,而知识是底蕴,这就是萧琰缺乏的广博,而讲武堂要教她的正是武学的理论体系和各类武家知识,这是一个武者要想有大成必不可少的。

萧琰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她要在武道上精进,就不能一个人琢磨母亲教她的道,因为道需要“悟”,而知识和经验是领悟武道的基础,她必须扑入大江大河中汲取更多的养分,接受前辈们的教导,丰富自己的武学积累,才能最终走出自己的道。母亲说过,别人教的,始终是别人的道;只有自己走出来的,才是自己的道。

而讲武堂,就是她的大江大河——其中之一。

她走出父亲的帅帐,心中欢喜又敞亮,蒙在心头的那些伤心和阴霾早已经散去。无论是母亲的离去,还是身世的尴尬,以及李毓祯对她动情造成的繁杂芜乱,都被她拂袖拭去,净如明镜。纵然武道苍茫,纵然前路荆棘,或许艰难,或许悲伤,或许困扰,或许抉择,但我心如莲台,本心而行,观自明净。

她抬头望着天空,眼眸灿然明亮,又澄澈清静。

心想等她回了贺州,阿兄和姊姊应该也从庭州回来了吧?父亲说疫病已经得到抑制,他们前几天就已经启程了。

萧琰的心情也因为即将与兄嫂重聚而更加明媚。

已经很久没有见到他们了啊。

她想念萧琮,也想念沈清猗。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