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察岭诸寺并肩行一路风光伴君程
诗曰:
万里云山入画图,
察岭巍峨势若虎。
凌霄一览众山小,
风光无限慰吾躯。
话说三月十七日之晨初,天色微明,晨雾犹未散尽。徐霞客与其挚友兼族兄徐仲昭已然起身,收拾行装,欲要启程。二人于分水岭处一家小客栈歇宿一夜,今欲往察岭而行。
徐霞客立于客栈门前,深吸一口山间清新之气,只感神清且气爽。其转身向刚出门之徐仲昭言曰:“仲昭兄,吾等这便出发。闻得察岭风光绝佳,今日定要一饱眼福。”
徐仲昭捋了捋胡须,笑言:“正合吾意。贤弟,你我二人同游这山水,细品自然之妙,实乃人生一大乐事。”
二人相视一笑,背起行囊,踏上那崎岖山路。沿途山花绚烂,溪水潺潺,不时有山雀啼鸣,好不热闹。徐霞客一路观测地势,不时停步,记录于册。徐仲昭则时而与他论及地理,时而吟诗作对,竟也未觉路途漫长。
行至十里,两人来到了察岭脚下。抬头望去,但见青峰矗立,云雾缭绕,好一派仙家气象。徐霞客不禁赞叹道:&34;此岭果然名不虚传,怪不得与华顶并称为南北之界。&34;
徐仲昭闻言,笑道:&34;贤弟所言极是。古人云&39;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39;今日我二人得以登临此岭,当真是三生有幸。&34;
徐霞客点头微笑,旋即二人开始攀行。察岭虽高,然因常有香客于此往来,存有一条现成山路,尚算易行。一路之上,徐霞客详察岩石架构、植被布列,徐仲昭则时而吟诗高歌,时而与徐霞客一同论说所见所闻。
约摸一个时辰之后,二人终至察岭之顶。立于山顶,放眼四顾,但见群山绵延起伏,云海滚涌翻腾,实乃一派恢宏壮丽之象。徐霞客不禁吟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徐仲昭应道:“妙诗!杜甫此诗用于此处,当真再契合不过矣。”
二人相视一笑,随即便寻了块平坦大石坐下,一面赏景,一面补充气力。稍作休憩后,徐霞客起身言道:“仲昭兄,我等该下山矣。听闻山下不远处有个龙王堂,乃诸条道路交汇之所,我等且去瞧。”
徐仲昭应声道:“好,闻说那龙王堂香火旺盛,常有奇闻轶事传出,倒是值得一探究竟。”
二人沿着西面山路徐徐而下。相较上山时的险峻,下山之路平缓不少。约摸行了半个时辰,远远望见一座金碧辉煌之建筑,此乃龙王堂矣。
近前细瞧,但见龙王堂金瓦朱墙,雕梁绣栋,甚为气派。堂前香客纷至沓来,烟雾弥漫,一片虔敬之象。徐霞客与徐仲昭对视一眼,亦随人流入内参拜。
堂内正中供奉着龙王爷之神像,威严肃穆。两侧壁上绘满诸般神奇故事之壁画,色彩绚烂,活灵活现。徐霞客停步观之,不禁啧啧称叹:“此处壁画工艺精良,所绘故事更乃引人入胜。仲昭兄,你且看此幅画,讲的乃是龙王显灵,普降甘霖之事。”
徐仲昭凑近详看,点头言道:“确乎画得妙。听闻此地常有为求雨祈晴之事,想必与这些传说不无关联。”
二人正言间,忽闻身后有人呼道:“施主,可是徐霞客先生?”
徐霞客闻音转头,见是一位面容慈和之老僧。老僧双手合十,微笑而言:“贫僧法号智远,乃此龙王堂之主持。久闻徐先生大名,今得相见,实乃荣幸之至。”
徐霞客忙不迭还礼:“智远大师过谦了。霞客不过一介游者,能获大师如此看重,实感惊惶。”
智远主持摆了摆手,笑道:“徐先生过谦矣。您之游记篇章,贫僧拜阅甚多,每读皆觉开卷有益。今缘见真身,不知能否邀二位至方丈室小坐?”
徐霞客闻之,不以为意道:“晚生那几篇拙作,羞于示人,莫提也罢。”
徐霞客与徐仲昭相视一眼,欣然应许。三人行至方丈室,智远亲为沏茶相待。一番寒暄已毕,智远主持问道:“不知二位接下来作何打算?”
徐霞客答曰:“我等欲往寒风阙、银地岭,而后往大悲寺瞧瞧。”
智远主持闻其言,双目一亮:“二位好雅兴!寒风阙风景绝佳,银地岭有智者塔,大悲寺更是名刹。不过,” 其顿了顿,神色稍显凝重,“近来山中常有猛兽出没,二位尚需多加小心。”
徐仲昭作揖道:“多谢大师提点。我二人虽是文人,常在外游荡,亦略通拳脚,且知晓些许兽性。多加留意便是。”
智远主持点点头,自怀中取出两枚护身符,递与徐霞客与徐仲昭:“略表心意,望能保二位平安。”
二人推辞不得,只得收下。辞别智远主持后,二人又继续行程。
自龙王堂启程,向南行约十里,二人至寒风阙。只见两座巍然山峰之间,一道狭窄山口若隐若现,恰似一扇天然之门户。立于山口处,只觉寒风呼号,衣袂飘飞,果真是应了“寒风阙”此名。
徐霞客不禁慨叹:“好一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要所在!若于古时,此地必为兵家必争之地。”
徐仲昭点头称是:“确实如此。不过现今天下太平,倒成了一处难觅之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