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客兄所言极是。若非亲见,实难信世间竟有如此绝妙洞天。&34;
二人于洞中流连忘返,直至日头西斜,方依依不舍下山。归至旧路口,二人沿溪东行,转而向南,至明岩寺。
话说那明岩寺,端的是一处清幽之所。其坐落于岩壁之间,四面皆为山峦环绕,石崖高耸,宛如屏风一般。唯有东面八寸关处,留一线通路,仿若天开一径,令人惊叹不已。
寺后洞窟幽深曲折,回环往复,不知其几深几广。洞右有石笋突起,虽不及灵芝石那般雄伟壮观,却也独具韵味,堪称洞中之精华。此刻,时近晌午,寺中僧人早已将斋饭备妥。
徐氏兄弟二人于寺中用过午饭,稍作歇息后,便欲踏上归程。用过斋饭,徐霞客向寺中主持道谢曰:“多谢大师款待,此间景致,实令人大开眼界,他日定再来拜访。”主持双手合十,答曰:“阿弥陀佛,施主言重了。山中景致本为天地所造,贫僧不过有缘在此修行罢了。施主若有兴致,随时可来游览。”
辞别寺中僧人,徐氏兄弟二人翻身上马,疾驰而去,沿原路返回。马蹄声响彻山谷,山风于耳边呼啸,二人你追我赶,好不热闹。这三十里山路,转瞬即过,未几便回至坪头潭。
徐氏兄弟二人勒住缰绳,回首望去,那明岩寺于山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仙境一般。二人相视一笑,心中皆感此行不虚。而后,他们复策马前行,向远方而去。
话说徐氏兄弟二人回至坪头潭,此时天光尚早。徐霞客兴致勃勃,提议再往北行,徐仲昭欣然应曰:“如此甚好!”二人遂又向北行进二十五里,渡一条宽阔大溪。徐霞客定睛一瞧,认出此溪正是自西边关岭流淌而来。
过了大溪,行至一处名曰三茅之地。徐霞客向当地居民询此地名称之由来,方知此处曾有三位茅姓隐士于此清修,故而得名。徐仲昭闻之,不禁慨叹曰:“此间山水灵秀,实乃隐居修行之佳处。”徐霞客点头称是曰:“诚然。天下之山川名岳,多有隐士高人于此修行。吾等游历山水,一则为领略自然之美,二则为寻访此等高人雅士也。”
二人言谈间,又向北行五里,越过两条涓涓小涧,直抵北山脚下。此刻,天色渐晚,远方之护国寺已在朦胧中若隐若现。徐霞客提议曰:“仲昭兄,天色已晚,不若吾等就在护国寺歇息一宿,待明日再继续前行,如何?”仲昭兄欣然应允曰:“甚好。今日一路奔波,确也该好生休憩一番了。”
于是,二人便朝护国寺行去,期待于彼处度一宁静之夜,为明日之程养精蓄锐。
二人言罢,便向护国寺行去。寺门大开,一位年迈之僧正在门口扫地。见有客来访,那僧放下扫帚,合十施礼曰:“阿弥陀佛,二位施主远道而来,可是要于寺中歇息?”
徐霞客拱手答曰:“正是。烦请大师安排一间僧房,让我二人暂住一宿。”那僧慈眉善目,点头曰:“二位随我来。”言罢,便引领徐氏兄弟二人进了寺去。
待安顿好住处,徐霞客独至寺院后院。此时,夜已深,万籁俱寂,唯有那皎洁之月光如水般洒于庭院之中,宛如银霜满地。他缓缓行至一棵古松下,凭栏而立,仰头凝视那轮高悬天际之明月,心中不禁涌起万千感慨。
回想今日所见种种景象,那壮丽之山川、奇异之地貌、古老之建筑,无一不让他为之惊叹。他仿若看到大自然之鬼斧神工,感受到历史之厚重与沧桑。于这宁静之夜,他沉浸于己之思绪之中,仿若与天地融为一体。
微风拂过,松涛阵阵,仿佛在诉说古老之故事。徐霞客闭上眼睛,静静聆听这大自然之声,心中之烦恼与疲惫渐消。
词曰:
山水清音,惊艳时光,天工造化。
险峰叠嶂,幽谷回环,处处皆入画。
龙须灵芝,石兔神工,鹊桥横跨天涯。
叹人生苦短,山川永在,几度春华?
携友踏遍天下,问何处景致堪誉夸?
寒岩雄浑,明岩玲珑,各擅胜场呐。
泉水潺潺,古寺幽深,多少隐士曾家。
待他年重到,必携佳酿,再叙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