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云雾山谷探幽境冒雨攀岩越深涧
观!”言罢,徐霞客率先穿过荆棘丛生之小道,攀至瀑下。须臾,水汽扑来,衣襟皆湿。
然徐霞客浑不在意,唯痴痴凝视眼前之奇景,喃喃自语曰:“好一个‘疑是银河落九天’也!”徐霞客环顾四周,见洞门为瀑所遮,仿若匿于水帘之后之仙境。
彼不禁忆及《西游记》中之水帘洞,心中暗忖:“莫非本朝吴承恩老先生亦曾至此游赏乎?”
心中甚奇,徐霞客决意一窥究竟。遂谓仆曰:“汝等且于此稍待,吾往洞中一探。”言罢,不顾仆之劝止,翼翼攀数块凸岩,穿水帘,入瀑布后之洞。洞内湿冷,空旷之石壁回瀑之轰鸣,若自然之鼓点于耳畔回荡。徐霞客深吸一气,只觉心怡神旷,恍若处天地之间。其于洞中详探一番,见洞内无甚深意,遂欲折返。
临行前,徐霞客取随身之笔墨,于石壁题诗一首:“水帘洞外瀑飞泻,洞内湿冷闻雷鸣。天地造化真奇绝,不负跋山涉水行。”
题毕,徐霞客满怀感慨出洞门,谓久候之仆曰:“此行不虚!吾等续行,观尚有何奇景!”正是:水帘洞探幽微,瀑布飞流壮观奇。徐霞客题诗石壁上,千古留名传后世。
主仆二人离了水帘谷,迤逦西行。未几,至久闻其名之响岩。
但见:奇峰耸峙于云表,飞瀑悬垂若垂帘。洞穴隐于山间,致游人驻足观瞻。徐霞客仰首观之,见此奇峰峻峭,山岩间藏二洞。
询诸当地村民,始知此二洞名龙王洞与三台洞。洞口各有飞瀑垂落,宛如天然之障,蔽其视线。徐霞客观此,心甚奇之,谓仆曰:“此处景致殊异,必有玄奥。吾等且往一探其究竟!”
言罢,徐霞客率先攀援而上响岩。岂料此登山之途竟是如此险峻,杂草荆棘横生,雨后更是泥泞难行。徐霞客与仆从艰难跋涉,一步一滑,衣裳为荆棘所破,手上亦添数处伤痕。
仆从见此,忧心忡忡曰:“老爷,此路甚是凶险,莫如吾等还是归去罢?”徐霞客却摇头一笑,道:“无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愈是艰难,必有更奇妙之景致待吾等。”在好奇与探险之欲驱使之下,徐霞客引仆人继续前行。
终于,主仆二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抵达洞口。飞瀑如帘,水声震耳欲聋,徐霞客不得不高声呼喊,方可与仆从交流。
徐霞客拨开水花四溅,率先踏入龙王洞内。但观:石壁光润若镜,钟乳倒垂如龙。怪石嶙峋矗立,恍似入于龙宫。
洞中钟乳倒悬,形状各异,其中一处尤为显眼,似有龙形蜿蜒而下。徐霞客不禁称叹道:“难怪此洞称作龙王洞,确是名实相符!”
随后,徐霞客又转至相邻之三台洞。此洞洞口狭小,洞内却甚为开阔。最为引人瞩目的是两洞之间有一块凸出之巨石,形如露天之台,俗称为“三台石”。
徐霞客站于三台石上,远瞻雨中之山川。但见:烟雨濛濛山谷昏,飞瀑咆哮声彻云。天地造化实奇绝,引得游人停步寻。
徐霞客心中感慨无尽,取出随身所携之笔墨,于三台石上题诗一首:“响岩峻险藏仙境,双洞飞瀑映日晖。三台石上观天地,不负跋涉万里归。”
题罢,徐霞客对仆人道:“此行虽艰辛,却令我大开眼目。这天地之奇妙,果非笔墨所能尽言。”
仆人见徐霞客这般感慨,亦不禁为之动情,道:“多亏老爷慧目,小的方能得见如此奇景。”
徐霞客闻其言,抚掌笑道:“行矣,径向前去,且看这西谷尚有何奇景以待我等!”
正是:响岩探奇志未移,双洞飞瀑惊天地。徐霞客题诗石上存,千古传扬游人忆。
自龙王洞、三台洞归来,循原路而返。行至响岩,忽见峭壁之上,一巨石兀立,状若人侧耳倾听,神态逼真,恍若天工造物。细观之,其形浑然天成,无半点人工雕琢之痕。当地乡民谓之“听诗史石”,言其能听天地间之诗文,令人不禁神往。
徐霞客驻足仰观,但感此石似具灵性,正聆听山谷间风声鸟鸣,万物之音汇于此地,构成一曲自然之乐。思我徐霞客一生游历各处,所见奇山异水众多,然如此奇石,实乃少见。此番得见,实乃大幸。
雨势渐止,遂继续前行。约行两里有余,灵岩寺巍然矗立眼前。但见寺宇隐于群山之中,层峦叠嶂,古木参天,一派幽静祥和之象。寺前有一狭长裂隙,深不可测,仿若天开一线,直抵幽谷。相传此乃通往净名寺之秘径,更增几分神秘之韵。
入得寺内,但感古木参天,钟声悠荡,一派清宁之气迎面而来。主仆二人寻一处幽僻之所休憩,寺中僧人见徐霞客等衣衫皆湿,忙奉以热茶。虽一语未发,然其殷情之意,令人心感暖意,身心皆畅,方才觉出这山寺之清幽宁静。
寺后有一小径,曲折迂绕,通向山巅。沿径而上,但见古木高耸,藤蔓缠络,鸟鸣嘤嘤,不绝于耳。行至半山腰间,忽现一峭壁,壁上刻有“灵岩”二字,笔力雄劲,苍劲有势。相传此字乃唐代高僧怀素所书,其书法之妙,令人称叹不止。
登临山巅,极目远望,但见群山绵延起伏,云雾弥漫,如梦如幻。山下村落隐现不定,炊烟袅袅,一派田园景象。吾不禁心舒神旷,顿感世间纷扰皆已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