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历游黄山五彩林峻险奇路独登攀
诗曰:
群峰千嶂拱奇崖,
翠黛云烟隐画斋。
最是黄山多胜景,
徐公踏遍也豪怀。
戊午年,时值九月初三。这日天还未亮,徐霞客便已在白岳山的榔梅庵内整束行装,准备启程,再游黄山。他心中暗道:&34;此番黄山之行,定要将这天下奇山异水,尽收眼底。&34;
徐霞客独自上路,往桃源桥方向而行。这桃源桥颇有些来历,乃是隐于深山之中,四周清溪环绕,山水交融,宛如仙境。霞客初至此处,不禁驻足观望,只见晨曦微露,薄雾缭绕,山色空蒙,别有一番秀丽景致。
徐霞客暗叹道:&34;此景如画,若非亲眼所见,怕是难以相信。&34;他取出随身携带的文房四宝和薄册,将这桃源桥的绝妙景致描摹下来。写毕收拾,霞客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过了小桥,徐霞客依路标指引,往右侧下山。眼前道路陡峭,石阶高低不平,徐霞客心知这便是旧时通往黄山的古道。他深吸一口气,手持拐杖,稳步而行。
这一路山势险峻,两旁杂树丛生,藤蔓缠绕。徐霞客心中暗道:&34;此处行人罕至,怕是许久无人来过。&34;果然,一路上除了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再无其他动静。
徐霞客不觉想起昔日读过的《桃花源记》,心道:&34;莫非这便是陶渊明笔下的那般仙境?&34;正自遐想间,忽见一只山鸟飞过,徐霞客这才回过神来,继续赶路。
日头渐高,徐霞客已行至深山。他擦了擦额头的汗珠,从行囊中取出干粮,就着山泉水草草果腹。用过午饭,徐霞客稍作休息,便又起身赶路。
一路上,徐霞客时而驻足观景,时而俯身采拾奇花异草,不觉已是日色西斜。他心中盘算,已行约莫七十里路程。正当徐霞客寻思何处歇脚之际,远处忽见炊烟袅袅,隐约可见几间茅舍。
徐霞客心中一喜,暗道:&34;天不绝我,此处应是江村无疑。&34;他加快脚步,果然来到一处小村。村中茅舍俨然,鸡犬相闻,一派山村景象。
徐霞客寻了一户人家投宿,那家主人见徐霞客有侠士之风,便热情相迎。徐霞客吃了便餐后,与主人对坐闲谈,询问明日去路。
夜深人静,霞客躺在床上,回想今日所见所闻,心中暗自欢喜:&34;此行虽辛苦,却处处有奇景,实在不虚此行。&34;想罢,徐霞客便沉沉睡去。
话说徐霞客在江村一夜安睡,次日初四,鸡鸣未尽,霞客便已起身。简单用过早膳,向房主人道谢,便又踏上征程。
这一日行程十五里,霞客方至汤口。一路上但见山色苍翠,薄雾笼罩,恰似身在画中。霞客不禁喟然长叹:&34;此景美矣!若非亲眼所见,怕是难以置信。&34;虽是心中欢喜,奈何连日跋涉,也觉困倦,遂寻一处歇息片刻。
休憩已毕,霞客又行五里,来到一处名唤汤寺的所在。只见寺旁有一汤池,泉水温热,袅袅升腾。霞客心中一喜,暗道:&34;此乃天赐良机,何不借此洗却一路风尘?&34;于是脱去衣衫,徐徐步入池中。
但觉温热泉水包裹全身,霞客舒畅地呼出一口气,只觉疲惫尽消。他一边沐浴,一边暗自盘算接下来的行程。忽见远处山头,隐约可见一庵,问及路人,方知是名唤朱砂庵的去处。
霞客心生向往,待沐浴完毕,便整理行装,扶杖登山。这一段山路愈加险峻,石阶陡峭如天梯。霞客不急不缓,一步一个脚印地拾阶而上。他心中暗道:&34;此山果然名不虚传,难怪世人皆言登黄山如登天。&34;
行约十里,霞客来到一处名为黄泥冈的所在。此前山中云雾茫茫,群峰若隐若现。此时云雾渐渐散去,诸峰之形态隐约显露,恰似从画中走出一般。霞客见此情景,不由得驻足观望,只觉心驰神往。
他取出随身携带的文房四宝及簿册,将这奇妙景致记录下来。一边记,一边感叹道:&34;黄山之景,秀美如斯,当真是鬼斧神工,天造地设。&34;
写毕收拾,徐霞客继续攀登。来到石门处,他依山势转入其中。眼前路道更显陡峭,沿着天都峰侧面蜿蜒而下。徐霞客举目远眺,但见天都峰与莲花峰两座绝顶,挺立于半空,秀丽非常。
徐霞客不禁击掌赞叹:&34;此黄山之胜景,非人间所能轻见,真乃天下奇绝之地!&34;说罢,他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脚下步伐也不由得加快了几分。
正当徐霞客沉浸在黄山美景之中时,忽听得远处传来阵阵鸟鸣。他抬头一看,只见一只山鹰在峰顶盘旋,更添几分山野之趣。
霞客心中暗道:&34;此行虽辛苦,却处处有奇景。若能将这些美景尽数记录,日后编撰游记,定能让天下人共赏黄山之美。&34;想到此,霞客的兴致更浓,继续向山上攀登。
话说徐霞客正行间,忽见路边有一岔道。霞客心生好奇,暗道:&34;此地从未走过,何不一探究竟?&34;遂决定顺道东行。
这条岔路愈加陡险,行不多时,几乎至天都峰侧。霞客虽觉劳累,却心怀激动,再往北行,进入石缝之间。但见眼前石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