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睹阁寨奇险难攀赤石街溪水如画
诗曰:
山路弯弯云水寒,
睹阁寨险阻中盘。
溪边赤石临波去,
归舟徐缓过千山。
且道徐霞客自踏入武夷山迄今,已然多日矣。此武夷山实乃世间名山,奇峰怪石,不可胜数。徐霞客一路行来,只觉处处皆为胜景,令人惊叹不已。此日至换骨岩,见那岩石嶙峋,形态奇异诡谲,仿若群魔乱舞,令人心生畏惧。其岩或如龙蟠虎踞,或似鬼斧神工,似欲自山中跃出,徐霞客目不暇接,连连称奇。
及水帘洞前,又是别样景致。但见一股清泉自百丈崖顶直泻而下,如天河倾落,又似白练横空。那水帘时如珠帘低垂,时似玉带飘扬,飞珠溅玉,霞光映照其中,蔚为壮观。更有山风拂来,水雾弥漫,恍若置身云端,令人心神舒畅,心怀愉悦。徐霞客看得入迷,竟未觉日影西斜,暮色渐起。
此数日,徐霞客遍游武夷山水,虽身心俱疲,然亦不枉此行。正欲觅一安身歇息之所,恰遇一樵夫,言前方尚有一处名曰“睹阁寨”者,乃武夷山中最为险峻之地。
那睹阁寨处群峰之中,处处悬崖峭壁,其上有古木参天,藤萝倒挂。更有瘴气终年萦绕,神秘莫测。樵夫又言,传闻往昔有得道高人于此隐居,遗下诸多奇异传闻,至今山中百姓犹口口相传。
是夜,徐霞客觅得一处道观,权且休憩。此道观规模不大,然清幽雅静,甚合心意。廊下置青灯一盏,殿台间香烟袅袅,实乃涵养身心之佳所。徐霞客于廊下踱步,忽见一白须道士徐步而来。那道士面容和善,须发洁白如雪,一袭道袍随风轻扬,颇具仙姿道韵。
老道士见徐霞客,即曰:“贫道观阁下之面相,非寻常之游人,想必是自远方而来,游历天下之侠士。”徐霞客闻其言,深以为然,遂将欲往睹阁寨之事和盘托出。那道士闻之,面色骤变,好言劝道:“阁下若欲前往,大可择道东面山脊,三日即可抵达。何必执意去那睹阁寨?彼处山高路险,瘴气弥漫,更有诸多凶险,就连本地之樵夫猎户亦不愿轻易涉足。”
徐霞客闻此,心中不免迟疑。然转念一想:自己周游天下,所图者不正是探寻世间奇景?若因艰难险阻而退缩,岂非辜负此一片苦心?且那睹阁寨如此神秘,若不亲往一观,恐将抱憾终身。思及此处,徐霞客心中之犹豫须臾消散,遂向那道士拱手谢道:“多谢道长指点,然徐霞客一生好猎奇景,既遇此奇境,焉能不去?明日一早,必往一探究竟。”
那道士见徐霞客决心已定,不禁长叹一声,连连摇头。须臾,从袖中取出一枚护身符,递与徐霞客,道:“既然施主执意要去,贫道亦不好强留。此护身符乃本观开山祖师所遗,福主且收下,或可保平安。”言罢,又嘱咐道:“福主若遇怪异之事,可将此符掷于地,当有奇妙之效。”徐霞客感激涕零,正欲详询,那道士却已转身离去,恰似腾云驾雾,须臾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此景更令徐霞客满腹狐疑,独自伫立廊下,沉思良久。
且说那徐霞客拜别了那位神秘道士,出了道观石门。方行数步,眼前之景,令人心神为之一爽。但见四周群峰矗立,倒影入水,远近青黛交相辉映,层次分明。
那溪水清澈见底,时而绕过嶙峋怪石,时而漫过圆润鹅卵,叮咚之声,恰似天籁之音。两岸青竹成林,绿荫如盖,微风拂过,摇曳生姿。更有野花三两簇,开于竹林深处,或红或紫,艳丽无比。远处峰头白云缭绕,更增几分仙境之象。
徐霞客见此美景,心中豁然开朗,昨夜山寺中诸般忧虑,皆抛诸脑后。心下暗忖:此武夷山果真乃山水胜地,处处皆有胜景,即便误入歧途,亦自有其妙处。思及此处,他遂沿溪徐行,取出纸笔,不住记录眼前之景,唯恐错失丝毫美景。
正沉醉其间,忽闻岸边传来一声清脆鸟啼,声若空谷,余音袅袅。徐霞客抬头观之,只见一只青鸟振翅高飞,那青羽在阳光下闪烁着奇异的光彩,直向远处青峰飞去。徐霞客见状,不禁驻足凝望,只觉此情此景,恰如“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之诗意。
正沉醉之际,山风悠悠拂来,裹挟着些许湿润之水汽。但见远处青峰隐匿于氤氲雾气之中,时隐时现,仿若置身画境。徐霞客凝视出神,待转过头来,方惊觉周遭景物竟与先时迥异。详察路径,这才悚然发觉不知不觉间,已然踏上了一条歧途。欲要分辨方向,却见前方朦胧有一座石坊,上书“赤石街”三个大字,笔力遒劲雄浑。
徐霞客至此方明,原来自己竟是误闯了另一条道路。他正欲斟酌是否折返,蓦然忆起昨夜道士所赠护身符尚在怀中,心忖:既是天意引我至此,何妨顺其而行?说不准这赤石街中自有奇事。念及此处,徐霞客非但不感忧虑,反倒对这猝然之变萌生出几分期许来。
却说那徐霞客正于赤石街路上踯躅之际,忽闻前方传来步履之声。举目观瞧,但见一行人徐行而来,约有五六人之多。为首者乃一须发皆白之老者,头戴青布方巾,身着粗布长衫,手拄一根竹制拐杖,面容清癯,举止闲雅。那老者身后跟随着三四名挑担之村民,皆面色黧黑,臂膀粗壮,想来是常年于山中劳作之故。
徐霞客见是本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