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睹阁寨奇险难攀赤石街溪水如画(3 / 3)

知这武夷山中竟隐匿着这样一处绝世胜景!”言罢,便跃跃欲试,欲登上那盘旋的木梯,一窥究竟。

言及徐霞客登至山岩绝顶,凭栏远望,只见云开雾散,峰回路转之际,赤石街已在目之所及。街上人来人往,炊烟袅袅,与这荒僻山野形成鲜明对比。远处屋舍错落有致,街巷交织纵横,尽显烟火人间之态。

市井之中,吆喝之声隐隐传来,热闹非凡。霞客见前路清晰可见,方才松了一口气,收拾行装,沿来路返回。行不过三里,忽闻潺潺水声。起初声若蚊蝇,继而愈发清晰,似是溪流在呼唤行人止步。

徐霞客循声觅去,拨开草丛一看,只见一条山溪横卧眼前。那溪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之处,阳光如碎金洒落,仿若碎玉四溅。溪水流经之处,激起层层涟漪,恰似天上银河落入凡尘。溪底怪石嶙峋,纹理交错,宛如天工画师随性挥洒,自成一幅山水画卷。有的石头圆润如珠,有的棱角分明,皆被水流打磨得熠熠生辉。岸边青苔如茵,绿得耀眼,野花点缀其间,别有一番雅致。那花儿或红或紫,或单或簇,随风摇曳,为这山间清幽更增几分韵味。徐霞客见此美景,便觅得一块平坦青石坐下。

那石头温润光滑,想必是常年受山客摩挲,与人体极为契合。他取出水囊,俯身舀了一瓢溪水,见那水色澄澈,宛如琉璃,送至唇边,只觉甘美清冽,沁人心脾。这一口山泉入喉,顿觉周身舒畅,适才的疲惫消散大半。他又取出纸笔,研磨墨汁,将这一路所见美景逐一记录,唯恐遗漏分毫。一边书写,一边不时抬头眺望,或沉思片刻,或击掌称赞,竟是将这武夷山水尽纳笔端。

稍作休憩,脚力已然恢复,徐霞客遂又起身前行。那溪水潺潺,仿若为这位山水知音践行。又行一里有余,遥见远处屋舍渐显,街市喧闹之声传来,原是赤石街到矣。但见街上人潮如织,店铺罗列,熙攘热闹,与适才所经之山林幽境仿若两界。回望身后群山,唯见云雾迷蒙,若隐若现,恰似梦境一般,令人难以分辨适才所历是真抑或为幻。

徐霞客立于街口,回想适才所见,只觉犹如隔世。那睹阁寨之奇险,山溪之清幽,此刻皆成记忆中之一幅画卷。他暗自庆幸,得见武夷山水之胜,此行不虚。当下精神抖擞,阔步迈入街市,欲寻一处茶肆,好生梳理此一路之见闻。

却说徐霞客至赤石街,见此处依溪而筑,街市规模虽不甚大,然风景绝佳。那溪水荡漾,波光粼粼,恰似碎银洒落,又似万千星辰坠入水中。

两岸竹林繁茂,绿意葱茏,随风摇曳,沙沙有声。岸边怪石嶙峋,层层堆叠,皆为赤红如霞之岩石,于阳光下闪耀生辉,与碧水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无怪乎此处得名“赤石街”。

徐霞客见泊岸边停有数艘船只,当下觅得一位身体壮实之船夫,登舟雇渡。那船家闻说欲往崇安,便操起舵来,摇橹前行。徐霞客独踞船头,任山风拂面,只感神清气爽。

船行之时,两岸之景仿若画卷般缓缓铺陈开来。遥远处,青峰层叠,云雾缭绕其间;近岸边,山石嶙峋,倒影随波摇曳。徐霞客凝望着渐行渐远的武夷群山,不禁忆起这一路的诸般奇遇:那神秘道士所赠之符,那险峻的睹阁寨,那清冽的山泉,皆令人难以忘怀。

一路行了约摸二十里水路,回首望去,只见武夷诸峰已逐渐模糊,恰似一幅水墨丹青,缓缓隐匿于天际之中。霞客不禁慨叹,心中暗道:此番武夷之游,虽仅数日时光,却恍若历经了一场梦幻奇缘,实乃不虚此行啊!

词曰:

流水桥边,青山隈绕,碧浪徘徊。

望千仞绝壁,霞光映照,赤石街巷,独自悠哉。

归棹渐遥,行人渐少,日暮轻烟秋意来。

心如水,任随波流去,愁绪盈怀。

山川梦里悠哉,却难抵、思乡情意埋。

叹天涯羁旅,飘零岁月,故园遥望,泪满双腮。

风卷残云,霜欺衰草,往事如烟怎剪裁。

凭远处,看秋光萧瑟,寂寞难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