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徐霞客探石门路访仙台问禅影踪
对峙,气势磅礴,直欲与天比高。
徐霞客驻足观览,见周遭云雾飘渺,山峰若隐若现,恍若置身天庭,不禁击节赞叹,以为天下奇观,当属此处。
徐霞客随那汉子后,沿道而行,未几抵达白鹿升仙台下。台基三面皆为峭壁嶙峋,松柏参天,怪石嶙峋,蔚为壮观。顺石径而上,至台顶见一座石亭,庄重古朴。亭内镶嵌一方石碑,乃本朝开国太祖朱元璋之御制《周颠仙庙碑》,字迹遒劲苍劲,气势非凡。
徐霞客趋前细观,不禁骇然道:“此等仙景,实非俗世之人可攀。纵是帝王之笔,亦难集古今之菁华。”心下暗忖,即便一代霸主,又岂能胜自然之妙?大逆不道之作,或难与此胜景相较。
徐霞客凝视碑文许久,沉醉其中,恍若穿越千年,领略当年帝王立碑时之雄心壮志。举头眺望,环视四周,只见群山叠翠,溪流潺潺,烟霞飘渺,宛如仙境,不禁潸然泪下,慨叹万千。
那汉子引徐霞客沿径而行,未几抵至佛手岩前。但见峭壁耸峙,一块硕大岩石横亘于崖间,恰似一只慈悲的佛手,虚拢山河,似在庇佑这片神奇之土。
徐霞客仰望良久,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只见群山巍峨,苍松参天,烟霞缭绕,顿感天地广阔,世事渺茫。此一佛手巍然屹立,竟令人心生一种神迹降临之神圣感。
徐霞客沉思许久,慨叹道:“此山之险峻,岩石之巍峨,竟有如此神奇之造化,真可谓天地之大德也。纵使当年帝王亲至,又如何能及造化之神工?”心中顿生敬畏之情,仿若面对一处洞天福地,超凡脱俗,令人不敢轻易擅入。
佛手岩畔,竟有一处名曰“访仙台”之遗迹。徐霞客随行者登临其上,只见后壁上隐约刻有“竹林寺”三字。原来,此处乃当年庐山仙地竹林寺之遗迹所在。相传,竹林寺为世外桃源,乃绝世仙境,凡俗之人难以企及,唯有得神明指引,方可一睹其全貌。
徐霞客站于访仙台前,仰视那三个沧桑古朴之大字,心中不禁涌起敬畏之情。但见四周云雾缭绕,飘忽不定,时有梵音阵阵传来,仿若有佛门高僧正在诵经。这般景致,着实恍若步入仙境一般,令人目眩神迷。
徐霞客伫立许久,静心沉思。只见四面青山环绕,烟雾弥漫,时而隐匿,时而显现,恰似蓬莱三山飘浮于云海之上。此时,他方才深切理解“访仙台”之名的由来,不由得感慨万千。此处恰似一方神奇圣地,非凡人所能企及。他顿时生出一种肃然起敬的庄严之感,内心归于寂静,仿佛融入了这方世外桃源之中。
良久,他不舍离去,恍然觉得一种宁谧祥和之气扑面而来,令他沉醉其中,久久不愿回归尘世。
徐霞客缓缓返回佛手岩,眺望许久,只见层层叠叠之青山渐次显露,云雾渐散。待四周景致皆收眼底,他方才恋恋不舍地转身而去,沿东路继续前行。
未几,抵达一处名为大林寺之古刹。寺院四面环山,苍松翠柏,钟声悠扬,令人顿生静定之感。寺前一条溪流蜿蜒而过,水声潺潺,清澈见底。溪边有一株参天古木,枝繁叶茂,树干粗壮,结满累累硕果,据说乃是源自西域之“宝树”。相传原有两株,因遭暴风侵袭,现仅余此一树矣。
此时,那汉子向徐霞客作揖道:“徐先生,今日与您同行,乃在下之荣幸。就此作别,先生一路顺遂。”言罢相互施礼,转身沿山路远去,身影没于暮色之中。不在话下。
徐霞客徐步而行,一边欣赏着寺庙之秀丽风光,一边仔细端详着这株奇特之古木。寺外僧人闻其声而来,告知其来历。听罢,徐霞客不禁感慨万千,若非亲身经历目睹,谁能想到此处竟藏有如此稀世奇树。他恍然发觉,大林寺虽不及天池寺之辉煌,却别有一番清幽静谧之韵味,亦是一处值得细细品味之绝佳胜地。
徐霞客立于大林寺前,沉思良久。只听得山间溪水潺潺流淌,寺内钟声阵阵响起,顿使他内心波澜平复,犹如涓涓溪水,悠然流淌。
他仰望蓝天白云,默默感慨道:“庐山之胜,果然不愧乃仙境!”回想此行历程,虽仅一日之间,却已领略了这里的千般奇秀。从天池寺之雄伟壮丽,到白鹿升仙台之隐逸神奇,再到佛手岩之慈悲庇佑,无不令人心悦诚服。而如今,这处大林寺虽不若前者那般声势浩大,却自有一番清幽静谧之韵味,恰如一碧潭之水,平和寂静,令人顿生宁静之感。
词曰:
碧宇云闲天阔,苍山雾绕林深。
翠柏青青映日曛,古寺钟声隐闻。
溪水潺潺环庙,松风阵阵传经。
山中暮至早逢秋,且待来年再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