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神迹(1 / 2)

调教南宋 妖惑天下 1141 字 3个月前

夜深了,夜幕下的临安依旧灯火通明,红灯区和夜市依旧热闹非凡,整个临安显得极为繁华而安宁。

张良臣背着手站在荷塘边的水榭中。立在张良臣身后的冯胜有些担忧地问道:“大人,皇帝会同意你的建议吗?”

张良臣微笑道:“皇帝虽然昏庸,但是却也不敢做犯众怒的事情!”

皇宫内,皇帝在寝宫内来回踱着步,显得犹豫不决的样子,他很为难,不知道该不该按照张良臣的建议行事。

董宋臣躬着身子走进寝宫,小声禀报道:“陛下,贾妃娘娘来了!”

皇帝突然无名火起,“不见!”

董宋臣吓了一跳,连忙退了出去。见到一脸焦急的贾妃,正准备说话时,贾妃已经迫不及待地朝寝宫内走去了。董宋臣连忙拦住贾妃,贾妃呵斥道:“董宋臣,你干什么?”董宋臣连忙拱手道:“娘娘见谅!陛下请娘娘回去!”

贾妃面色一变,朝寝宫内看了一眼,猛地转过身去。就在董宋臣以为贾妃要离开的时候,贾妃却突然在玉阶前跪了下来。

董宋臣见状大惊,连忙上前问道:“娘娘这是干什么?”

贾妃一脸悲戚地道:“陛下若不肯见妾身,妾身便不起来!”

不知所措的董宋臣连

忙又奔进了寝宫。

然而好半晌过后寝宫内也没有皇帝的话传出来。

心中忐忑的贾妃又跪了片刻,见皇帝依旧没有回应,于是悻悻然离开了。

第二天早朝之时,皇帝在朝堂之上宣布了他的决定,任命吴潜为谈判使者,将谈判条件定为用土地换取贾似道及所有被俘将士。皇帝的决定没有出乎张良臣的预料。

皇帝的诏命传到京西南路,又经过素有民望的吴潜的劝说,围困蒙古使团的百姓终于散去了。

十天之后,蒙古使团抵达临安。谈判随即展开,谈判进行得非常不顺利,蒙古人似乎没有要让步的意思。

当天晚上,吴潜来到张良臣府邸,此时张良臣正在续写他的《白蛇传》,这一年多因为诸事缠身都没有时间将这个故事续写下去,最近这些天闲来无事,于是便将精力投注到此事之中。

吴潜见张良臣竟然还有雅兴做这样的事情,不禁苦笑道:“我等忙的死去活来,大人却好惬意啊!”

张良臣放下毛笔,笑了笑,站了起来,“吴大人请坐!”

吴潜在靠窗的椅子上坐了下来,“张大人,我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啊!”

张良臣坐了回去,“吴大人不必客气!有话直说!”

吴潜叹了口气,“实不相瞒,

今天这一天的谈判实在艰难,毫无进展!蒙古人态度极为坚决!”

张良臣一脸平静地问道:“他们不肯搭上那十几万俘虏?”

吴潜点了点头,一脸希冀地道:“张大人素有智谋,我只好来找你了!”

张良臣笑了笑,“吴大人不必客气!如果能帮上忙,我一定会帮!”顿了顿,“根据目前的情况看,他们没有道理如此强硬,我们开出的条件也算是合理!而他们目前在南方的兵力有限,并没有强硬到底的资本!我估计他们之所以如此不过是在压价,想要迫使我们让步!”

吴潜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感慨道:“经大人这么一说,顿觉豁然开朗啊!”

张良臣笑了笑,思忖道:“其实就谈判条件来说,我们更有利一些!只要强硬下去,蒙古人肯定首先支持不住!”

吴潜点了点头,有些担忧地道:“我只是担心陛下的态度会突然改变!”

张良臣皱起眉头,“这是个问题!我和丁大全会在朝堂之上督促陛下!吴大人只管同对方谈判便是!”

吴潜点了点头,站了起来,抱拳道:“那朝堂方面就有劳张大人了!”

张良臣站起回了一礼,“吴大人不必客气!咱们这都是为国效力啊!”

吴潜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而与此同时在孙蝶的府上,类似的讨论也在进行着。

第二天的谈判继续在艰难中进行着。而朝堂之上皇帝已经表现出犹豫,张良臣和丁大全及时将皇帝的态度稳定下来。

谈判进行了三天时间,就在大家以为谈判还将继续如此僵持下去时,蒙古使者张开阳突然提出一个条件,如果宋国方面再加上被俘的数万蒙古军将士,那么他便可代表蒙古方面与宋庭达成协议。

对于这个条件,南宋朝廷都认为可以接受。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谈判会就此顺利结束的时候,一个突如其来的情况使得谈判生出波折。京兆府方面突然传来报告,说在首阳山的万仞峭壁之上出现神迹,每当雾霭弥空之际,光洁如镜的断崖上便会出现十六个硕大无比的大字,‘得长安者太平永享,失长安者江山不保’,据说这十六个大字在雾气蒸腾中飘飘渺渺,雾散之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极为奇诡。

这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现代,大家最多就把这当成神奇的自然现象罢了,可是在古代就完全不一样,这种无法解释的神秘现象几乎被所有人都看作是上天的一种昭示。‘得长安者太平永享,失长安者江山不保’,这个意思非常明白,就是谁得到长安就可江山永固,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