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努力的方向
精品可以卖,普通品也可以批发,而且批发的路子特别野,绝对也是挣钱的一大利器。
前者的精髓在于一个精字,衣料、款式、做工,必须符合老百姓现阶段的高端需求,主打一个与众不同、高人一等。
而批发则是以量取胜、薄利多削,产品定位不如精品高,但也必须保证实用性,并且不会脱离主流趋势。
只不过,桑榆一个人精力有限,目前还不具备把两样全都做起来的能力。
再说,生意人都注重人脉。只有自己亲自去建立和维持,未来这些人脉才能为她所用。
哪一样,都得她亲自把关。
听说桑榆要一个人上南方,潘珍吓的脸都变色儿了。
她知道这丫头能干,咋地也没想到还这么野,哪都敢去。
南方,离着几千里地远,听说南方人可精了,睁眼睛闭眼睛就寻思算计,心眼子一个个的贼小。
桑榆一个人去,她哪能放心,坚决不同意。
桑榆知道她这是担心自己,耐心的解释好几次,一再的下保证,潘珍才眼泪汪汪的答应。
前脚答应完,后脚又后悔了,说如果桑榆非得去南方的话,那她就得跟着一起去,不然不让桑榆出门儿。
潘珍的出尔反尔,弄得桑榆哭笑不得,只好耐下性子,好好的哄。
这一家,仨小的成天想爸爸,得哄。
一个老的,成天提拎颗心,得哄。
还有周南春,像个好奇宝宝似的,还得哄。
她这哄功啊,都能办班儿搞培训了。
经过长达三天的艰苦解释和保证,终于,潘珍放下跟着她一起去的想法。
“四婶儿,最慢半个月,我就回来了。你在家里守着,受累了,谢谢。”
“啥谢谢,说那外道话嘎哈?咱们都是一家人,用不着说那些。我就是,就是害怕。你说,南川也不搁家,我一辈子没出过门儿,也不认字儿,真要是有点啥,你说,我咋和南川交代。”
桑榆瞧着老太太又要卷土重来,赶忙岔开话题,安排她编点小玩意儿,越精致越好,也一并带去南方。
生意嘛,南来北往的,互通有无,只要是商品,就有商机。
而且刚开始改开,南北文化的交流刚刚开始,像地方特色的手工之类的,很受欢迎。
一天后的早上,桑榆背着潘珍按她描述的样子缝的大背包,装两件换洗的衣服,几个大饼子,一小罐儿咸菜,斗志昂扬的出发了。
那时候没有动车、没有高铁、更没有飞机,连汽车的速度,都没有多快。
桑榆只能坐绿皮火车,逛游四十多个小时,方才在广州火车站停下。
二十一世纪的广州,热闹繁华自不必说。
在这个年代,却远远没有后世那么富饶。
她循着前世的记忆,寻找曾数次光临过的那条商街。
可惜此时的广州,并不是她记忆中的样子,一路打听,也没找到想去的地方。
找了家干净的小宾馆,把行李啥的安顿好,带着钱,开始穿街走巷。
比较大些的服装加工厂好找,只要问问就能知道。
但那种大工厂生产的东西,都差不多,没有什么新意和特色。
只是为了这些的话,她犯不上千里迢迢的跑到大南边儿来。
她要找的,是那些隐藏在都市里的小型作坊。
上辈子,她创业之初,就是和一家藏在巷子深处的小裁缝铺子合作的。
那家的掌门人是个老太,主打国风系列太,姓黎,桑榆叫她黎老师。
经由老人家的手设计和裁剪出来的旗袍,经典、复古、改良三个大的系列,几乎占据全国五分之四的江山。
认识的时候,黎老师已经八十多岁,路都走不稳,只要拿起剪刀,就变得格外矍铄。
往前推个四十年,大概也就四十左右岁。
当年称老师说,她从十二岁开始跟着母亲学习女工,十八岁开始以此谋生。
那就是说,黎师父在这个时代,肯定已经把国风服装做得很好。
只不过她来之前的世界是真实的,目前所在的世界是一本书,桑榆不知道,现实和书本是不是可以共通。
通了最好,不通也没什么,再找就是了。
桑榆性格最大的特点,就是为难自己,并坚信世上任何事,都可以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
说白了,就是乐观,积极向上。
话说到这儿,大家可能也明白了,桑榆的精品屋想要卖的,不是普通的衣裤,而是旗袍。
其实旗袍这东西真的非常好,可以制成不同薄厚,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款式,布料也各有千秋。
当然,截止目前,这还只是她的想法,是努力的方向。
至于老百姓认不认,那得看销量情况。
所以,第一次上货,她必须控制数量。
因为她手里的钱不多,万一结果不是她想要的,她得能翻身。
广州这地方啥都好,就是热得厉害,在这没有空调冷气,甚至连电风扇都没有的时代,这种热,让人格外的忍受困难。
桑榆穿着朴素的打着补丁的衣裤,在广州的里弄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