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中平三年(十八)外传·孟德(上)
曹操。
这是我曾经在吕布口中听到过评价最高的人。
曹操此人门第之高已经到了无法想象的地步,他仿佛命中注定就是要做大事的人,所以上天才给了他那么不平凡的身世背景。曹操的祖上曹参是大汉王朝第二个相国,就是仅仅排在开国元勋萧何后面的那一位。当然这个曹参也是开国功臣之一,可谓是身经百战屡立战功,只是论功行赏的时候排在了萧何后面,又到汉惠帝时才官拜丞相,上任后严格遵守萧何在任时制定的规则,所以后世有“萧规曹随”的称呼。
到了近年间,历侍四代皇帝的大长秋曹腾收曹操父亲曹嵩为养子。这曹腾入宫三十多年,行事谨慎小心,从未有过显著过失,并且时常推举贤能,以德行对待怨怼,所以在当时颇有名望。后来曹腾一手策划了迎立桓帝之事,击败了拥戴清河王为帝的李固集团,因此又被封为费亭侯。到了曹操父亲曹嵩这一代时,便名正言顺的继承了费亭侯的爵位。
曹嵩此人不像曹腾那般清廉古直,因为在官场沉浸多年,为人十分机警圆滑,又因权导利,可谓富甲一方。先后官拜司隶校尉、大鸿胪、大司农等位高权重的要职,可以说是风光无限。
不过吕布对曹操的评价之高却并不因为他的出身和家世。在当时来说,曹操的家世跟同为四世三公的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相比可差得远了,但是令吕布侧目的是曹操不同于其他高官子弟,他的事迹年纪轻轻就传遍海内,是时下混乱政局中一个励精为治和不畏强权的冉冉新秀。
曹操冠礼那年被举为孝廉,刚满二十岁的他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乃帝都所在之地,设有东西南北四个部尉,负责四个区域的协防治安工作。洛阳之大,四方会集五方杂处,上至权贵亲丁仗势欺人为所欲为,下至豪绅地痞走街串巷无恶不作,曹操早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仗着年轻气盛和家中
背景很想上任后就立竿见影为百姓除害造福一方。
举孝廉是时下选举官吏的科目之一,意谓推举孝子和廉洁的人出来当官。根据吕布说这种风气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很流行了,当时是大学问家董仲舒针对《任子令》的弊端提出来的解决方法。说那时候的官轶在两千石以上且任职满三年的,不管他家里人本事如何品行怎样都能获得当官的资格。这种类似世袭制的当官制度在举孝廉横空出世之后得到良好遏制,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又慢慢变了味,成了变相的任子制度。
张辽当时听到这里不禁拍案大骂道:“还不是因为现在举荐制度都被官僚和世家大族把控在手里!我们这些平头百姓哪里有被推举的资格和运气?眼睁睁看着一批又一批的官员在豪门望族的互相吹捧竞相荐举中产生,你夸我我吹你的,什么鸡飞狗跳臭鱼烂虾的玩意儿都被举荐为孝廉,加上家里的关系和底子,从此各个平步青云,妈的,妈的!”
说来也不怪张辽痛骂,他和吕布都是一身惊人的造诣,却生不逢时,一个家道中落一个出身贫寒,都没赶上好年景,所以就算他俩本事通天现在也只能在晋阳城里窝着。举孝廉举到现在老百姓都流传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意思就是说上层社会举荐的文人大字不识一个,而所谓的孝子根本都和爹娘不住一起、关系特别疏远的那种,可尽管如此,举孝廉这种事还是在那些达官贵人的圈子里高高在上的飘着,像天上可得见却捉不到的云,永远落不到我们普通百姓身上。
说到贫寒,吕布出身有多贫寒呢,有一次我问他名字有何深意,为什么叫吕布不叫吕猛吕威吕壮什么的,毕竟每个强壮的词汇都跟他很贴切,唯独这个布字不沾边儿。谁成想吕布轻垮垮的回答我说:“因为我就是出生在布匹上的啊。”听得我是哑口无言。
尉是掌管兵事
或者刑狱的官,郡里有郡尉县里有县尉,都是维持地方治安的官。通常来说大一点的县会设两个尉,小一点的县设一个,像洛阳这等级别的自然就分置了四尉,全都是举孝廉上任的,也就是说都是京城里那些大族世家的后人。吕布说曹操本来想去当洛阳令的,可是主事的选部尚书梁鹄和举荐他的尚书右丞、京兆尹司马防都不搭理曹操的请求,曹操也只好把一腔的政治抱负暂时收敛起来,本想着整治京师风气现在也只好拿洛阳北门开刀下手了。
洛阳北部尉在我们看来是个很了不起的职务了,司掌洛阳城北城的治安,这可比晋阳的刺史主簿这种蝇头小官不知道威风多少倍了。可是毕竟那是洛阳,遍地走得都是王公贵族,其他三位部尉到任后都是巴结当地豪强攀附权势,唯独曹操立马整顿风气,旁人还都以为他是装装样子,曹操却下令打造了十几条五色杀威棒悬挂在城门附近,并有明令说不管什么人什么来头,只要触犯的禁令一律乱棍打死。许多百姓或者富豪都说曹操只是装模作样,却没一个人敢去挑衅他的制度,结果好死不死,皇帝最宠幸的一个宦官蹇硕的叔叔蹇图喝多了违禁夜行,被曹操逮了个正着。那蹇图高声叫嚷着自己是小黄门蹇硕的叔父,又大肆辱骂着曹操和他的手下,曹操当做听不到蹇图的话,扭头问自己手下道:“犯禁者该当何如?”手下回了简洁利落的俩字:“棒杀。”接下来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