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五章 中平六年(一百四十一)外传·云长(二十一)(2 / 5)

江湖行 开开550 3955 字 3个月前

江口岸,曹操看准时机亲提大军西征张鲁,意图想要快速解决掉在西川还没站稳脚跟的老大。诸葛亮自然明白张鲁不会是帮助他们抵御曹操的第一道防线,甚至很有可能会调转枪头来第一个对付他们。因此在诸葛亮的谋划下,老大和孙权迅速议和,制定了湘水划界的策略,而孙权看到曹操的大军现在还在汉中一带没有回来,于是多年的旧仇再次被点燃,趁着曹操南部空虚,就举全国之力想要把合肥打下来一洗前耻。

于是建安二十年八月,孙权亲提十万大军进攻合肥,东吴但凡有名有姓的将领几乎倾巢而出,吕蒙、陈武、甘宁、凌统、潘璋、宋谦、徐盛、丁奉、贺齐、蒋钦、孙皎、周泰、朱然、朱桓、全琮全部参战,此时曹操大军西征张鲁尚未归还,江淮一带的兵力十分空虚,而东吴又和我们划定了湘水划界,免去了后顾之忧,因此可以毫无顾忌地进攻合肥。后来我也时常思索老大和诸葛亮为什么不在这个时候安排我进军帮助东吴,思来想去终于想明白,原来老大和诸葛亮都认为合肥空虚,孙权十万兵马甚至都没有抵达就可以轻松拿下此地。待曹操大军回拨之后,占领合肥的孙权肯定要和曹操爆发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而我们在此时隔着湘水冷眼相待,就可以坐山观虎斗,待到双方都力尽穷竭的时候再挑选比较弱势的一方吞并。如此以来半个天下即刻收入囊中之物,这样的美事天下罕有,诸葛亮也正是算准了我不会趁人之危,所以连封命我按兵不动的书信也没遣送而来,只是和老大在西川坐等东吴先占合肥后于曹操决战的重大战事。

可是连诸葛亮也没能料到,面对十万兵马围城的张辽,竟然没有弃城逃跑,也没有率领守军坐以待毙,而是居然主动出击,在任何人都想不到的情况下主动对东吴大军发起了突袭!据说曹操出征张鲁之前曾经派护军送去一封书信送到合肥,张辽见到信封上写道:敌人来到了才可以打开拆看。于是便将书信搁置一旁,直到孙权大军逼近,张辽才升帐议事,在众将士面前拆开火漆封口,只见信上曹操亲笔写道:若孙权军来到,由张辽、李典两位将军出城迎战,乐进将军守城,护军薛悌不得与敌人交战。

众曹将见到曹操的亲笔信之后都是一脸茫然,均不知道曹操的意思到底该如何理解,为什么一定要限制在敌人兵临城下了才能打开书信,且看到书信的第一时间就要主动出击,曹操虽然有料敌制胜的本领,可是即便是他也无法预估到这一次孙权会起十万东吴兵马全力来攻吧!因此诸将意见不一,一方面认为曹操并不了解具体实际情况,因此书信内容不可尽信,所以应当还是以坚守为主,绝对不能轻易外出。而另一派的人就非常明了,认为既然曹丞相这般说了,就算是命令有误也绝对不能违抗,只需遵照丞相的意思去执行就是了。

就在众将疑虑不止争执不休的时候,张辽拍案断定说道:“丞相现在正在率领军队在外作战,要是我们不敢接战,一心只要等待丞相大军回拨再来救援的话,到时候孙权必定已经攻破了我们。所以丞相遣人送此信件是要告诉我们,要趁着敌军远道而来还没有整军集合完毕前就去攻击他们。我们先挫败敌军的气势,借此来安定我们的军心,然后守起城来肯定就事半

功倍。眼下孙权十万大军即将集合在即,成败就在此关键一举,诸位还有什么好疑虑的呢?”

李典听到张辽这样说便默然无语,身为军中的二号人物,李典不表态,下面自然就有一群人跟着不发表意见。且张辽终归是降将出身,比不得李典和乐进他们一开始就跟随曹操起兵,所以尽管张辽地位崇高,可是李典和乐进不点头,下面还是有许多将士不敢应诺。

当年张辽还在吕布麾下的时候,李典的叔父李乾一直跟随曹操东征西讨,先后在寿张一带大破黄巾军,又跟着曹操征讨徐州攻打袁术。当吕布入主兖州的时候,兖州各郡县纷纷背叛曹操归附吕布,曹操派李乾回到乘氏一带安抚各县百姓,而乘氏也在李氏一族的率领下得以保全,没有投靠吕布。兴平二年夏季,吕布的别驾薛兰和治中李封率军到达钜野县,想要招降李乾,劝他反叛曹操。李乾坚决不从,于是薛兰和李封就将李乾等人全部杀了。至此李典的族人被灭,便和吕布结上了仇怨,所以直到吕布被曹操所灭,张辽归附曹操之后,李典的族人被灭之仇自然也就转移到了张辽头上。毕竟张辽曾是吕布的人,而薛兰和李封所犯下的罪过已经无从追究,因此现在只能把怨气撒在张辽头上。一直以来张辽也明白李典的怨念所在,大多时候不予理睬,毕竟行军打仗这些事情都在所难免。而乐进一向和李典交好,此时见到李典不回应张辽的提议,便明白了李典的心思,于是便对张辽进言道:“敌众我寡,难以迎敌,不如先采取坚守的方式挫其锐气。”

张辽深知李典和乐进的脾性相投,要是换做平时张辽也就不跟他们一般见识了,可是大敌当前不得不撕下平时和蔼的面具,于是张辽义正言辞地对李典和乐进说道:“二位兄弟所言都是出于私心私愤,平日里我不和你们一般计较,可是现在东吴大军兵临城下,二位兄弟到了现在还以私怨当前,不顾大局,既然如此,我便独自领一支军出城,和东吴鼠辈决一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