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事大了
朱祁镇也曾经因为自己对楚宁的怀疑,感到羞愧难当,尤其是楚宁在辽东以身犯险,用自己还没过门的夫人,代替朱见深,给朱见深创造逃生机会的时候。
朱祁镇因为这件事,后悔的差点自杀!
当楚宁深陷草原的消息传回京城的时候,朱祁镇差点再次御驾亲征,如果不是曹鼐张辅等人拦住,朱祁镇早就带兵杀到草原了。
在楚宁的众多改革中,书院这一项可谓是最成功的的一项。
因为只有这一项改革,甚至称不上改革,因为不论是皇家书院,还是皇家军事学院,自从建立以来,就没有向朝廷要过任何优惠。
甚至是朝廷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是朝廷的各个衙门,不断到书院去寻求帮助。因为书院的许多东西,都是朝廷急需的,不能能大大减轻工作量,还能更好更直观地完成。
所以,朝廷提出削减科举录取名额,朝中缺少的官职由书院的学生补充的时候,几乎没有任何阻力。
可现在他们发现,他们还是低估了士子们,如果是平时的时候,士子们或许不会,也不敢有太大的动作,毕竟,这种大比之年,他们不能出任何纰漏。
可是这次不行,因
为这次他们所有人的利益都受到了影响,并且,他们知道,这次仅仅是开头,就一下把三分之二的名额全都给削掉了。
继续下去的话,说不定传承千年的科举就会被彻底取消!
这下算是动了他们的蛋糕,要知道,虽然这几年书院表现出了超强的能力,但是相对与大明朝庞大的疆域和巨大的人口,书院简直就是沧海一粟。
并且,明朝相比于后世的清朝,识字率高的不是一点半点。
四大名著,三本都是出自明朝,明末话本小说更是数不胜数,《金瓶梅》、《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封神演义》等,这些在今天看来文学性不高的书籍,都是针对当时的普通大众的。
也就是说,这些书拥有庞大的读者,由此可见,明朝的识字率其实很高。
而这就要归功于统治者的重视。
从大明建立以来,老朱就对文教很关心,明朝历代皇帝也对此异常关心,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明朝的权宦。
大家都知道,明朝自从正统年间开始,每朝每代都有最少一个权宦出现,他们把持朝政,横征暴敛,甚至能代替皇帝决断国家大事。
这就说明,这些人在具备很高的情商
的同时,还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不然他们根本应付不了纷繁复杂的朝政。
由此可见,大明的识字率肯定不会低!
而这就要归功于科举制度的发达,虽然每三年朝廷才会录用三百名进士,但是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优中选优的精英。
只不过,因为地域、家族等等局限性,甚至是不同流派之间的争斗,才让明朝没有沿着大家希望的方向发展。
现在,这群准备竞争大明本次最强悍读书人称号的举人 士子们,面对朝廷的这次变革,出现这种反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尤其是刚刚完成的官绅一体纳粮,虽然现在已经被推广下去了,但是那些读书人心里都非常不舒服,他们之中,许多人或许不在乎那点税赋。
但是这却关乎到他们的颜面,要知道,读书人也是很要面子的,尤其是官位越高,名气越大的人,对名气这种东西越看重。
如果这件事不能处理好,那就不仅仅是此次参加会试的几千举子的事了,面对庞大的读书人群,这将是一场足以撼动大明根本的动荡!
所以,朱祁镇眉头一直紧锁,他在思考,该如何处置这件事。
而跟着朱祁镇进来
的曹鼐等人,看着朱祁镇紧锁的眉头,全都佷识趣地一言不发。
“既然都来了,那就都说说吧。”朱祁镇并没有让曹鼐等人等太久。
“陛下,这次事看似是举子们对朝廷变革会试不满,实则应该是有心人推动,甚至其中搞了一些串联,不然,天南海北数千学子,怎么会这么齐心。
况且又是诸圣牌位,又是至圣画像,准备的如此充分,背后一定有什么问题!”王文率先开口道。
他这时有不小的私心,因为他就是这次会试的主考官,如果他现在不站出来表明态度,说不定就会有人说他是幕后的‘黑手’!
因为大家都明白,身为此次会试的主考官,王文有着多么大的好处。
会试之后,所有录取的进士都要对于主考官执弟子礼,而主考官也要将新进的进士看作自己的门生而加以教导,提携。
而作为座师的‘学生’,他们要保持和座师之间步调的一致,甘心情愿成为座师手下的‘打手’。大致上座师和门生们的关系是一种互利共惠的关系。
座师、门生既是施恩与报恩关系,又构成利益共同体,并在彼此互动中得以维系和发展。
所以,一般情况
下,每个大臣,不管官位多高,只能担任一次会试的主考官。
而此次朝廷对会试的限制,对于此次的主考官王文来说,影响是最大的。
可是,王文确实也是刚刚知道这件事,朱祁镇对此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