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可乐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明工业革命,从受封秦王开始! > 第44章 实验种田灌水忙(求追读)

第44章 实验种田灌水忙(求追读)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自古以来,华夏先民们就驯服了无数的动植物。

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餐桌。

不过无意识的培育,选拔出合适的作物,需要极长的时间。

人工选种、育种,能够加速这一过程。

得到高产、抗旱、抗倒伏的优良品种。

“所以这些小麦,都不是用来吃的?”

朱棣看着面前大片大片墨绿色的麦苗问道:

“用来留种的。”

朱樉揪了一把麦苗田里的杂草,扔在地头上。

“也是为了做对照实验,看看不同肥料的效果怎么样。”

一共八百亩的麦田,划分出三十多个区。

从甲子,一直延续到丙午。

不同的麦田区,有着不同的水肥条件。

朱樉又扯出一根麦苗,看了看它的根系:

“如今的麦种,都是农户自留的。”

“一斗麦种,也就能收五斗左右的麦子。”

将麦苗递给秦王府司农,叮嘱道:

“这片田麦苗根有点浅,浇水的时候别太多。”

朱棣虽然听不懂什么叫“对照实验”,但也能够明白二哥在做的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也就不再言语,而是站在一边看着二哥同一个酷似老农的人谈话。

秦王府司农-吴根清,其实不是农夫。

司农毕竟是官职,不可能真的让不识字的老农来担任。

但吴根清也是在江宁担任了多年的司农,对于耕种有着非常多的经验。

“殿下,按理说冬日不浇水,这片田如今也要浇水吗?”

吴根清不卑不亢地反问道。

他在基层蹉跎大半生,不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那种文人。

朱樉不以为意,这些田本身就是为了探究不同时节需要的不同水量肥料:

“甲午到甲亥区域的麦田都要浇水。”

“老丈,你也不必为农人忧心,这些田若是能够得到最好的麦种、最好的种植方式。”

“最终得利的还是他们。”

吴根清也明白,自己不可能改变朱樉的想法。

司农不过王府八品官,根本不值一提。

只能内心叹息,任由秦王殿下随便乱来。

不过冬天稍微浇点水,也不是坏事。

“小臣明白了,等下便带人来田里浇水。”

“殿下开凿水渠,倒是让这浇水变得容易许多。”

水渠的源头是一片大湖,同时也是胭脂河的源头之一。

冬日里水波浩渺,也有几里宽阔的大水面。

如今还不是太冷,湖上还没上冻,只有岸边有一些细碎的浮冰。

大量的水流,顺着沟渠流向云台山下的矿场,八百亩麦田。

朱樉用水渠内的水洗了洗手,问道:

“要不要在这附近再造几条水龙或者水车?”

水车能够提高浇水的效率,将水从水渠中灌到田里。

如今浇水都是用的大水漫灌,而不是如后世那样根灌。

“若是能有几架水车,自然是能省不少的事情。”

吴根清点头说道:

“不过水车维护起来也挺麻烦,如今人手也不缺,倒也不着急。”

大明初期人口还没发生爆炸,人均土地还能有十几亩。

虽然比不上前秦时期人均百亩,不过也是挺多的。

也只有这种人口较少的时期,才有机器发展的机会。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 。请牢记。 否则人力成本远低于机器运行成本,根本没人愿意用机器。

有这钱,直接雇佣几个人干活,不好吗?

除非像朱樉这样,从上向下强制推行。

“既然如此,那就先造三座水车来瞧一瞧吧。”

朱樉想了想之后说道。

水车造起来也能用挺长时间,算是他为这片土地的后来者做的一点小贡献吧。

弥补一下因为各种肥料带来对地力的消耗。

肥料在增高田亩产量的同时,也会极大的消耗土地肥力。

不少地方,种一轮作物,就要休耕一年,就是因为地力消耗太大。

东北能够高产且不休耕,就是因为它肥沃的黑土地。

数千年的腐殖质积累,即使不用各种化肥,也能够达到高产的状态。

不过自己日后要去的关中,经过千年的开垦。

几乎没有什么肥田了,所以只能够依赖各种化肥了。

主要是氮肥、钾肥、磷肥。

可惜如今还无法工业合成各类氨。

只能够土办法堆肥,然后化学提取。

不过以关中的现状,还是先修缮水利设施的优先级更高。

三座大型水车,在朱樉下令后,很快就竖立在水渠之中。

随后在水力推动之下,将水流一点点浇灌进田地当中。

不知道是如今的麦种不抗旱,还是心理作用。

浇完水之后的几天,朱樉真觉得田地里的麦苗高上了许多。

不过能够长到多高。

还是要等到来年抽苗期才能够知道。

“二哥,你怎么花这么多时间,在这腌脏事上?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