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科学教育,江南蒙学(求订阅!)
“爹,这么急着召见咱,有大事?”
铁锅炖鱼还没吃到的朱樉。
就被仪鸾司的人传了道朱元璋的旨意,让火速回宫。
据说老朱很着急,可能是出了什么事。
朱樉只能够忍痛放弃,自己亲手钓上来的鱼。
骑上快马,飞奔回宫。
就连徐妙云都被落在后头,慢慢坐着轿子回宫。
快步走入殿中后,只发现老朱一个人背手站在大殿中央。
虽已年过四十,他的身姿依然挺拔,全然没有佝偻姿态,整个人如同劲松一般。
朱元璋转过身来,上下打量了下朱樉。
“在外边野的挺欢啊!”
朱樉来的匆忙,衣服也没换,穿的是一身干农活时的粗布衣裳。
蓝灰色的麻布织成,只在内里,有着一层保暖的棉花。
毕竟初春时节,早晨温度也不到十度。
蓝灰色的麻布面上,沾着不少的尘土。
这套衣服和朱樉那些日常放着长灰的皮裘袍服相比,廉价无比。
不过区区二两银子。
但对普通民众来说,还是太贵太贵。
主要原因,就是目前还未能大量产出的棉花。
麻布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早已廉价。
“今年地里旱得很!”
弹了弹身上的灰尘,朱樉不甚在乎说道:
“地干灰尘就大了,又是快马加鞭赶回来。”
“难免弄脏了。”
果然,朱元璋听到田地干旱之事,就不再说起朱樉衣服的礼仪问题。
立马问起农事:
“依你看,今年可有减产风险?”
老朱对农业生产非常关心,远超历代帝王。
究其原因,还是他的出身,让他比其他人更清楚,农事的重要性。
减产,轻飘飘的两个字,背后可能是数万、数十万百姓吃不饱饭。
“春日里浇水,可还来得及?”
说起正事,朱樉也严肃起来:
“城外的几条大河,水量还很充足,浇水虽然费功夫,但也够灌溉农田。”
“只要不是数月无雨的大旱之年,冬麦今年收成应当不成问题。”
“水稻的话,那就真要看天时了。”
朱樉很谨慎,不敢在这种大事上放言。
“若是三月内不下雨,怕是连秧苗都发不出。”
“增雨呢?”
最近两年,京城附近无雨的时候,经常会打增雨火箭弹,来想办法降雨。
虽然成功率大概只有七成,但是相比较之前一点办法都没有,也要好上许多。
朱元璋对增雨弹的原理和工作方式,也有了很多的了解。
因此,才会首先想到打增雨弹。
“现在能不能打增雨弹来增雨?”
“增雨的前提条件,还是不少的。”
朱樉摸了摸还不算浓密的胡须。
“起码最近这几天,应当还不具备增雨的条件。”
“这事要让钦天监的人,多留意一下。”
对于尚处于农业社会的大明来说,天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尤其是搞懂增雨的原理后。
朱元璋又下令,在钦天监内增设许多观察天气的气象员。
按时,将江南各地的云相等情况,传回到钦天监内。
然后视情况,在各个地方进行增雨。
再远一些的地方,消息的滞后性就会变大。
朱元璋也就给了当地主官,自由裁定是否增雨的权力。
只不过在事后,都要将当时的情况,写成报告传回中央。
以便于核定,这雨到底是否应该下。
防止有人利用增雨,来给自己谋私利。
“增雨一事,当真神奇!”
朱元璋想起过去几年,频频在京畿周围出现的火箭弹求雨场景。
“谁能想到,竟然只需些许盐粉,就能让云变雨!”
“求雨竟不需龙王!”
“只要几十枚火箭弹就好!”
要不是朱樉大大方方的将求雨的原理等,全部告诉自己。
朱元璋估计自己可能还会觉得自己这儿子,是要靠此装神弄鬼呢!
毕竟,在旁人不清楚的情况下。
乍一看见,朱樉求雨成功。
怕不是能够将他当做真龙,给供起来!
若非真龙,缘何能求来雨水!
这可比龙王庙里的石塑龙人,要灵验多了!
当然,如今也有不少人,从拜龙王,改为拜增雨火箭弹。
他们都是亲眼看着,火箭弹升入天空后。
便是一场场的天降甘露!
如此神物,又如何不能得到供奉!
如果这是个信仰能成神的世界,哪怕是会多出一位火箭弹之神。
主掌战争、天气等。
“这些都只是锦上添花。”
朱樉看得明白:“若是想天下大治,还是需要吏治清明。”
伟人曾说,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惩治他们,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