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臣服便罢,不服则死!
李世民见费了半天劲,拿来的居然是如此寻常的稻穗。
脸色顿时有些难看了,阴沉着脸:“李素,你最好给朕解释清楚。”
“这就是你所说的泽被万民?”
“你当朕是三岁孩童否?”
李素没说话,也没解释,从袋子里取出稻穗稻米后。
小心翼翼地捧着它们,神情凝重地将它们分成两堆,搁在面前的桌案上。
两捧稻穗稻米静静地躺在桌案上,散发出金黄色的光芒。
李素这才拱了拱手,道:“陛下,这就是臣所说的泽被万民!”
“陛下且请息怒,愿意听臣解释么?”
李世民阴着脸,怒哼一声道:“说吧,朕的贞观朝难道让人说话的机会都不给吗?”
“不过你的理由最好让朕信服。”
“否则,可不止是流放那么简单了!”
闻言,李素不易察觉地撇了撇嘴,捧起桌案上两堆稻米其中的一堆。
双手将稻米捧在手心里,朝李世民一递,道:“陛下请看,这是臣家中天字良田今年所收的稻米。”
“您看看这颗粒,这饱满度,还有米的色泽光度……”
李世民皱着眉,但还是依言凑近了仔细端详片刻。
然后
抬起头:“那又怎样?”
李素笑了笑,然后捧起桌案上的另一堆稻米:“陛下再请看,这是真腊国今年所产的稻米。”
“同样的,您请看看它的颗粒,饱满度,还有色泽……”
李世民眉头皱得更深了:“真腊国?”
“靠近南诏的真腊?”
“对。”
李世民再次凑近仔细端详观察,半晌,直起身子:“有差别,你家所产的颗粒较小,也不如真腊国的饱满。”
“色泽偏黄,真腊国的洁白如玉……”
李素放下稻米,又拿起一株稻穗:“陛下请看,这是臣家中良田种的稻穗。”
“您再看看稻穗被米粒压弯的程度。”
顺手再拿起另一株稻穗,李素接着道:“这一株是真腊国的稻穗,言语说不明白。”
“臣把这两株稻穗放在一起,陛下便可直观的比较。”
说着李素将两株稻穗并排举起,李世民凑得很近,细细打量,比较。
良久,李世民点点头,道:“确有差别,你家稻穗根株较小,杆茎稍细。”
“稻谷虽将穗子压弯,可是程度却不如真腊国的穗子。”
“真腊国的稻穗粒大,无芒,压分量,你看那稻穗尖,
几乎已与根部平齐,显见所结稻谷分量之重!”
“再看两株稻穗各自所结谷粒的数量,显然你家也比不上真腊国的。”
“人家的稻穗比你家多了近三分之一,可见真腊国的稻穗……”
话说到这里,李世民忽然一顿。
接着神情怔忪起来。
两眼渐渐放出骇人的光亮!
民索性将李素手里的两株稻穗劈手夺过来,握在手中仔细比较起来,表情瞬息数变,越来越精彩……
“颗,颗粒……快数数颗粒!”
李世民表情疯狂,亲自动手将两株稻穗上的谷粒一颗颗摘下。
非常小心地分作相隔甚远的两堆,不使任何一颗混淆。
李素静静看着李世民埋头拔着稻谷,嘴角不知不觉勾起了浅浅的笑意。
将两株稻穗上的谷粒全部摘下来后,李世民几乎趴在桌案上,小心地一颗一颗数了起来。
一遍、两遍、三遍,生怕没数清楚,又数了几遍。
直到确定了数字后,李世民眼中光芒愈盛,透出几分疯狂般的喜悦。
“大唐所产稻穗,一株二十六颗。”
“真腊国所产,一株……四十颗,相较大唐多了三分之一。”
“若是一亩良田
皆是如此,那么大唐稻谷所产,每亩将多收……多收……”
李素笑着接话:“臣在家里算过了,每亩大约可多产近三百斤。”
“若是扣掉气候,土壤差别原因,一亩地也能多收一百八十斤!”
“如果引进真腊国稻种,在大唐境内推广种植的话,十年内举国粮食所产,将会比如今的产量多出三分之一!”
“若是因地制宜,选在江南,岭南,剑南三道广泛推行种植,这个数字将会更大……”
“此物还有一个天大的好处,若是在南方气候适宜的地方耕种,每年可两熟甚至三熟!”
李世民再次惊呆,失声道:“两熟甚至三熟?”
“你……可是在诳朕?”
“臣不敢欺君。”
看着李世民震惊的神色,李素接着道:“陛下,臣记得今年年初,贞观十一年,各地向中书省的奏报,以及户部上疏统计过大唐的大致人口。”
“如今天下举国农耕之地总计不到八百万顷,因气候土壤原因,所以北方大部分种植麦子,粟谷等粮食。”
“南方则主要种植水稻。”
“若以黄河为界划分的话,耕地面积划掉一大半,种植水稻大约
三百多万顷!”
“若是每亩多收成一百八十斤,这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