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三十六计
小曦每隔一天去一次牛家村,从第二次开始灵儿就与微柔一起在旁边把木子的话记下来,以后大了慢慢学。
没办法,哥哥不可能长时间教授曦儿,而曦儿又不能立刻领会全部,只能先记下来。
灵儿固执的停了太子的学业,让他专心跟着舅舅学习,这让太子的四位老师义愤填膺,这明显坏了规矩。
直到今天四位大儒都在,老相公也在,都在御书房等着太子,他们必须要看看到底木大人教授了太子什么,让贵妃娘娘做出这种出格的事。
赵曦见礼完毕,老相公开门见山的问道:“太子殿下,木大人今日教了你什么学问?”。
他必须要问,因为他代表的是所有大臣,太子的学业不是小事,木子虽然有一定文采但未必能教授太子治国之道,万一他是个二把刀或者观点偏激,太子年岁又小容易被影响,到时岂不是要坏了大事。
他问过皇帝,老赵支支吾吾的只说木子有才学,太子大有裨益,老相公不放心,必须当面问问。
小曦上前道:“舅舅评了历代得失和各朝军制优劣”。
老赵暗暗松了口气,还好今天木子没说什么敏感的话,问道:“可有收获?”。
小曦道:“记得一些,许多都不是甚懂”。
老赵道:“说与众卿听听吧”。
小曦清了下嗓子道:“秦政失之严苛,未灭六国之前,严刑峻法,激励军功,确能最大程度压榨国力,使之能平灭六国,待六国一统仍施之旧法,实乃取败之道。六国风俗不一,强行推行,纷乱必然,加之民心
未归,六国余孽仍存,之前又从未有治理如此之大帝国的经验,最终二世而亡,非意外也,所以秦失之以严。
汉承秦制,却数代帝王皆小心翼翼,不敢轻动,待民以宽,美其名曰与民休息,实则有心无力,不敢越雷池半步。
长久以下,门阀崛起,尾大不掉,此汉朝之失也。
加之诸王分封,权利过大,武将勋贵,如日中天,及汉末终于三分,苦果久酿,战乱不休,此皆汉初之因果。是以,汉失之以宽。
自晋至隋,五胡乱华,期间人如猪羊,惨不忍睹,不需多言。
隋朝命短,除隋炀施政过急,门阀之祸居功甚伟,科举开创实属无奈。
后及大唐,威服四夷,至武周时一直在扶助寒门削弱门阀,然兵威之盛代价巨大,节度使制虽然利于养兵用兵,然其民军皆管,与古之分封无异,终于盛极而衰,安史乱起,至晚唐及五代,武人轮番称王,忠孝节义皆弃,世道沦丧。
至于大宋立国,太祖皇帝胸怀宽广,感五代乱世,定士大夫治国之国策,以文抑武实属两害相权之无奈,然武功孱弱,数辱于异族,国朝之失也,我辈若不奋起,若有枭雄起于关在,大好河山旦夕有倾覆之危……”。
众人听的如痴如醉,久久不语,木子在以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待分析历代得失,以一个君王的角度告诉小曦王朝兴衰的因果。
“还有呢?”,老相公问道。
赵曦低头不好意思的答道:“我只记得这一点点,母亲令小王尽量多记,记不住也无妨,她与姐姐已将舅
舅之言记下,待日后可慢慢研读”。
老相公又问道:“以前教的什么?”。
赵曦低声道:“前两次舅舅传授的三十六计,再前面还有一些别的,有山川地理和海外大州,有经世之论,还有……”。
一个大儒打断道:“什么三十六计?兵书吗?”。
这事儿由不得不敏感,堂堂太子当然要读圣贤书,学兵书就是歧途了。
赵曦道:“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胜战计。第一计, 瞒天过海。
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第二计 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第三计 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小曦一直背完胜战计,又开始背敌战计暗度陈仓,灵儿却推门走进来打断了儿子。
后宫嫔妃闯进来打断君臣奏对是非常失礼的行为,甚至有些犯忌讳,但灵儿身份特殊,君臣也没法说什么。
与众人见完礼,灵儿道:“陛下,不早了,臣妾带曦儿先告退了”。说罢不等老赵答话,拉起小曦就向外走去。
一个大儒道:“贵妃娘娘,可否取木大人手稿一观?”。
很明显了,木子必定教了太子的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这让他心痒难挨,等不及想看
灵儿微微一笑道:“哥哥的学问,妾不敢私自做主”,说完径直拉着小曦走了出去。
她在外面听的很清楚,四位大儒从头到尾并没丝毫质疑哥哥
的学问,反而很感兴趣,这印证了她的猜测,哥哥教给曦儿的是大学问,当然不会把手稿交给他们。
况且老赵明显也没有让他们看的意思,那还跟他们废什么话,干脆拉着小曦走了拉倒,懒得搭理他们。
看着母子远去,众人齐齐叹了口气,木子在用全新的视角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