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亲上战场,全面人才的商鞅
在征召士兵的时候也会定期进行轮调,不会一直征召一个地方的百姓。
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人活到了五十六岁,那就再也不用担心兵役的问题。
并且,公孙鞅在之前人口普查的时候就统计过,大秦的百姓寿命普遍不会超过五十五岁。
所以,才会有了这样的规定。
军改的第三件事是引起后世中不少人对商鞅不满的一件事情,就是严苛的刑法。
首先,就是组织严密。
五户百姓是一个单位,如果这五家人中有任何一家违法了法律,剩下的人都会连坐。
如果有人告密,和拿了人头的功劳是一样的。
但是,连坐的后果非常惨,甚至有可能被五马分尸。
这样的要求在当时让不少百姓都感觉到害怕。
也正是因为商鞅的这个规定,让他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如果有人私自斗殴的惩罚也很严重,这就让普通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加稳定。
按照公孙鞅心中的想法,这些百姓想要打架就去和他国的人打。
在大秦境内的所有人都应该老老实实的种地。
这样一来,才能让大秦变得更加强大。
如果有人敢违反规定,他可是绝对不会手下留
情!
土地改革和军队的改革让大秦的职业变得非常单一,只有两种人存在。
农民和军人!
农民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军人保住国家变得富强的劳动成果!
按照公孙鞅心中的想法,所有百姓都有土地耕种,粮食就会越来越多。
粮食的增加就能养活更多的人口,让人口数量增多。
人口数量增多能打仗的人就更多,也就能抢来更多的土地。
这样的一个完美循环可以让大秦变得越来越强大。
并且商鞅还有一个论调,就是要让所有的老百姓都处于贫困线上。
最好是所有百姓都没有任何储备!
这样一来,所有百姓为了生活都必须每天辛辛苦苦的工作,这样自然就更容易被统治了!
通过这样的一系列极端的改革让秦国变成了一个只知道杀戮的机器。
这也为后世的华夏历史上重农抑商,打压商业的发展开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头!
在千禧年之后,有很多国家都发现在对领导人进行选拔的时候有一个规律。
就是要选择中产或者中产以上的家庭培养出的孩子进入到政治中发展。
因为这样的孩子原本就有一定的见识,并且性格相对不
会极端,处理事情也更加公允。
如果是一个家庭贫困的孩子突然有了巨大的权势就很容易出现报复性的行为。
这当然不是对贫穷家庭的歧视,而是很多心理学的案例都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
从底层往上爬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需要克服很多困难!
每次度过一个困难都会让一个人发生巨大的改变。
比如刘邦之所以能打下江山,可不仅仅是运气好就能做到的事情。
他可不仅是一个普通的流氓,而是完成了阶级跨越的一个人!
公孙鞅就是一个从底层开始成长起来的人。
在他有了巨大的权力之后就变得残暴。
并且,他还是一个偏执狂!
在太子犯法后,他竟然直接割掉了太子老师的鼻子!
如果有人敢对他提出意见或者保持和他不一样的观点,也都是只有死路一条!
这就是一个底层的百姓在有了极大的权力之后产生的报复性行为。
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些所作所为,注定了他的下场不会太好。
不过,不管公孙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一件事情都必须承认。
在他的带领之下让秦国变得更加强大了,还是非常强大!
在秦孝公四
年的时候击败了韩国军队。
秦孝公八年,占领了魏国少梁,更是占领了韩国很多土地,直接打到了魏国和韩国交接的地方。
秦孝公十年,魏国旧都陷入了包围之中。
秦孝公十一年,魏国最重要的西北战略要地固阳落入秦国手中。
这一切都是公孙鞅进行改革带来的成果!
公孙鞅不仅能管理好百姓,并且在管理军队方面也很有心得。
他曾经多次亲自率领军队冲上前线和敌人作战。
比如在秦孝公十年的时候,他就有非常不错的表现!
总得来说,商鞅不仅是一个人才,还是一个全面的人才。
但是,他不管面对百姓,面对朝廷官员还是面对敌人的时候都非常残暴。
这种极端的做法让他不管面对什么人什么事情都无所不用其极!
在他人生获得的最后一次大胜的时候更是展现出了他性格中的卑劣!
秦孝公二十二年,公孙鞅对魏国发起进攻。
在前一年的时候魏国刚刚打了一个败仗,公孙鞅建议秦孝公要趁着这个机会继续发起进攻。
秦孝公感觉公孙鞅的话有道理,就同意了公孙鞅的计划。
这次正是公孙鞅自己带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