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何为汉族真血脉,大明包容为炎黄
听到秦宇最后一句话,朱元璋猛然拍桌而起,“当然不可能!”
“你肯定是汉人百姓,咱也肯定是汉人天子!”
“你和咱又怎么可能会背弃华夏汉族百姓,为那劳什子的鲜卑等少数民族谋利益!”
如果说其他历朝历代的天子,由于出身世家大族的原因,可能会注重自家的汉人血脉,不与鲜卑等少数民族通婚,可以拍着胸脯说自己体内没有流淌任何少数民族的鲜血。
那么像朱元璋这样祖上十八代不是贫农,就是贫贫农的老祖宗来说,注重自家所谓的汉人血脉,不与鲜卑等少数民族通婚?
扯淡!
对于朱元璋的老祖宗来说,能够顺利讨到一个媳妇,那都已经是天大的幸事了。
谁还管这个讨到的媳妇,到底是汉人女子,还是鲜卑等少数民族的女子。
所以对于自家祖上的某一位老祖宗,有没有可能真的娶了一个汉化的鲜卑等少数民族女子为媳妇这件事,朱元璋还真不敢拍着胸脯去否定。
因为他家老祖宗是真的有这个可能的。
再换句话说,他身上也的确有可能会有所谓的鲜卑等少数民族的血脉。
当然,也不止是他。
千百年下来,在汉、
鲜卑等民族彼此相互通婚、同化,并且往下繁衍、传承了数十、上百代人的情况下。
上至天子皇室,中至王侯公卿,下至黎民百姓,大家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点其他民族的血脉。
即便没有鲜卑等少数民族的血脉,也有着其他少数民族的血脉存在。
因为从本质上而言,所谓的‘汉族血脉’,本身就属于是一个概念性的存在。
毕竟最初的‘汉族血脉’指的是黄帝与炎帝两人的部族融合之后,所形成的华夏族血脉。
但是数千年传承下来,难道如今的华夏族血脉之中,就仅有上古之时的炎、黄二部族血脉吗?
这自然是不可能的!
比如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早年是周朝的养马部族,后来与西戎通婚杂居,这就兼容了西北的戎狄部落。
换句话说,大秦人是具有戎狄部族血脉的。
再比如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楚武王,更是公然宣称,“我,蛮夷也!”
意思是说我就是南方蛮夷,所以不搞你们中原诸侯国师出有名那虚伪的一套,我就是要打你,不服你打我!
然而被楚武王骑脸输出的随国国君当然不服,并且还想要打回去,但是随国还
真打不过楚国。
最后随国被楚武王带着楚国给一顿骑脸输出,最后成为了楚国的附庸国。
可以说,战国七雄或多或少都有着些许的蛮夷戎狄的血统在身上。
但是千百年之后的今天,谁敢说有着蛮夷戎狄血统在身上的战国七雄不是华夏族人?
谁又敢说战国七雄身上混杂蛮夷戎狄血统所流传下来的血脉,不是华夏族血脉?
真正的‘汉人血脉’、‘华夏血脉’,乃是一个开明包容、兼收并蓄的血脉概念!
只要你说汉语、过汉节、习汉史、接受汉文化,衷心认同汉文化,以及维护汉文化和华夏民族、华夏国家,那么你便可以算得上是华夏族人。
同样,你身上的血脉在融入华夏并且流传千百年之后,自然也可以称得上是‘华夏血脉’!
反之,如果一个汉人不说汉语、不过汉节、不习汉史、不接受汉文化,不衷心认同汉文化,不维护汉文化和华夏民族、华夏国家,甚至是诋毁汉文化和华夏民族、华夏国家,那么这样的一个人,他又如何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汉人?
而他身上的血脉,又岂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华夏血脉’?
秦宇这时间朱元璋缓缓
坐下,并未有动怒的意思,继续朗声开口。
“既然陛下说我等都算不上是鲜卑族人,又或者是蛮、俚、僚等族人之中的一员,而是汉人百姓。”
“那么一个说汉语、过汉节、起汉名,以汉为史,彻底忘记胡语、胡俗、胡名、胡史,完全汉化的蒙古族、色目族与汉族的混血儿,难道他便不是汉人百姓吗?”
“而他如果是汉人百姓的话,那么陛下又何必忌惮其会登居朝堂高位?”
“陛下不让其改易汉人姓名,不仅是在区分他们!”
“是在侧面一遍又一遍地提醒他们,自己不是汉族百姓、不是大明百姓,而是蒙古族、色目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的百姓!”
“而如果他们认为自己不是汉人百姓、不是大明百姓的话,那尔他们文何来对浓族、对大确的认同感、归属感?”
“而如果他们没有对汉族、对大明的认同感、归属感,那么陛下又如何指望他们能够为了汉族、为了大明,而尽心竭力,甚至是舍命地去维护汉族、维护大明的利益?”
秦宇说完,不等朱元璋有所作答,再次开口,“所以陛下不仅不应该禁止他们改易汉名,更应该积极主动,甚至是
强迫他们去改易汉名、说汉语、过汉节、以汉为史,接受汉族文化的熏陶、同化。”
“这样两、三代之后,蒙古族人、色目族人等等少数民族,便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