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臣只是举个栗子而已
张世康作为现代人,基于对现代互联网现状的了解,一开口便想出了无数的点子。
后世注重人权,在造谣这件事上的处置一直都不温不火。
可这是大明,在集权专制之下,理论上来说,只要不去过分压迫最底层的百姓,让他们有饭吃,随便你怎么玩,都没人会去造反。
古代的百姓,实在是最好满足的一群人。
可即便要求已经这么低了,往前的朝代有一个算一个,直到如今的崇祯十一年,都没有做到让所有人有饭吃。
即便是所谓的康乾盛世,也仅仅是做到了让人不至于饿死的程度。
就这,还是因为几十年的战乱,以及他们的四处屠杀,少了上千万人口才得到的所谓盛世。
我怎么老跑题。
“方总管,暂时就这么办。
达不到日报的程度,就暂时以半个月为周期,委托通政司刊印,而后让番子以最快的速度发往各州府。
日后等朝廷宽裕了,或可在各州府建立办事处。
这报刊并非免费给百姓发放,只是价格要定的足够低,只要能维持成本便可。
当然,时下正是控制舆论的紧要时候,也为了让百姓接触新事物,在税制事务结束前,报刊免费。”
张世康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在座的李邦华等人,包括崇祯皇帝在内,都听得一愣一愣的。
崇祯皇帝真想掰开张世康的脑袋看一看,看看这小子都哪里来的这么多新奇的想法。
李邦华也皱着眉头,虽然不怎么喜欢张世康,但该说不说,这小子提出来的意见,总归是有一定建设性的。
乍一听很是离谱,但仔细一想,还真就是那么回事。
泱泱大明,竟然连舆论都被他人左右,何其离谱。
“陛下,此事还是要慎重。
臣知道张大人不会胡来,但此事一旦形成规制,日后便难以更改。
张大人不会胡来,日后其他人呢?
臣斗胆,恳请让都察院官员临事监察。”
李邦华起身朝崇祯皇帝躬身深施一礼,不起。
身为内阁首辅,在必要的时候他必须有所坚持,即使知道张世康在天子心里地位超然,即使知道他可能因此遭到天子反感。
但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倘若以后这差事落到居心叵测之人手里,不知多少莘莘学子忠臣良将蒙羞。
“李大人言之有理,臣觉得有必要,但在此之前,都察院必须完成整顿,剔除东林爪牙后,方可行监督事宜。
而且都察院只行监督事,可弹劾、举报,不可强行干预。
东缉事厂厂督之职,也都是经过严格筛查得嘛
日后本官或许会退下来,但咱们也都是可以监督的,李大人不必如此敏感。”
张世康安慰道。
这话不仅让崇祯皇帝两难自解,也令李邦华心里多少安生了点。
说起来李邦华有时候心里也挺拧巴的,他自认阅人无数,但却始终看不透张世康这个人。
从表面上看,此人纨绔无赖、口无遮拦、肆无忌惮。
但接触的久了,却发现这人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可办起事来有板有眼。
京营那破地方他是待过的,连他最终都栽在了这地方,京营还没多少起色。
可张世康竟然只用了半年时间,竟能将京营整顿成了大明数一数二的强军。
知易行难,只凭这一点,就足以证明张世康脑子里是有东西的,纨绔,或许只是他的面具。
后来,天子不理会满朝文武的反对,强要将大明军权交于这小子。
那时,他做好了必死的决心反对此事。
可是现在,李邦华虽然仍旧觉得很草率鲁莽,但不得不说,将军权集于一人之手,效率比之前高了太多。
而且这张世康在军政上是有两把刷子的。
但他能暂时放下这方面的成见,还不是因为这个。
最近的几次廷议上,随着李邦华对张世康的逐渐了解。
他发现这小子似乎对担任那许多重权很是反感,一开始他以为张世康是装的。
可时间久了,他发现自己错了。
这小子竟是真的不想当权,这实在是令他吃惊了许久。
他还不止一次见到天子安抚张世康,那情景,倒像是天子在哄着张世康当权。
离谱,离天下之大谱!
他活了这么久,从来没碰到如此怪人。
“至于那恩科,臣以为也很有必要,只是……
咱能不能换个考法,别总是整那些八股文,之乎者也的。
文章作的再好,于治国作用也不大。
要挑,就挑那些真正有治国能耐、能看得清天下大势的人。
考题别整那些筋头巴脑,直接就来真格的。
比如当今流寇之祸,如何可以彻底清缴。
再比如,怎么在不压迫基层百姓的情况下搞到钱,还能保持社会稳定?
怎么对付士绅?怎么对付地主?
怎么搞经济?怎么搞贸易?
怎么让建奴自我崩溃?
怎么当东林党人的掘墓人?杀人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