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77
奏折,上面也没有吝啬对苏景先的夸赞。
宋仁宗心想,在自己下定决心要找机会收拢手里的权力的时候。
苏景先就递上来了这么一把刀,很合适的刀。
先不说要不要出那本书,就是那个用年纪大了这件事来限制朝臣,就相当合适嘛。
朝堂上经常会出现臣子“乞骸骨”的事情,但是大多只是装腔作势,真心觉得自己年纪大了要退的少,要么是拿自己离任作为威胁。
朝堂上少了谁都可以,少了我,官家你可以试试看。这样的意思。
要么就是正好是到了危急关头,用告老还乡来自保、来试探圣意。
总之,不管如何,作为皇帝,很少有一口答应的,但凡皇帝一口答应,当下也好,后世也罢,都会揣测是不是双方的关系已经到了比较恶劣的程度了。
所以往往会推拉好几次,想要告老还乡,被挽留,试探个三次,要么是依旧留下来了,要么就是顺利离开了朝堂。
要是真的设置一个这样的规定……
宋仁宗也忍不住站起来踱步了,设置成多少岁的比较合适呢?
三品及以上大员没办法,此外别的应该都能适用吧?
到时候安排年轻的上去,不管是自己,还是自己的儿子,都能够从众受益。
五十岁?还是五十五?要不六十?
无他,关于年纪的考量,宋仁宗也有点难以抉择,一方面是他上位太早,前期是刘太后把持朝政,他只能慢慢在朝堂中扶持自己的实力。
这种情况下,年纪在“适龄”就比较困难,那肯定是能发展哪些人,就照常发展嘛。
年纪太小的话,现在的朝堂反而会清走一部分属于他的实力。
想到这里,宋仁宗就又升起来了对苏景先的怨念。
这小子是真的会挑人啊,他找的这些个小朋友,家长也几乎都是他这个官家手上的人,原本晏殊没有明确自己“保皇党”的身份,正好这几年态度暧昧了起来,苏景先的到来一下子把晏殊推到了他这边,但是这人竟然也显得是他和苏景先那小子共用了一样。
算了,不考虑这么多。
宋仁宗思来想去,觉得先把年龄规划到55岁,但是这从这一次的科举开始实施。
而科举的年龄上限,也看这次的年纪再来衡量。
说来这也是苏景先的习惯,这小子做事总喜欢找一些“样本”,大概是从种地衍生来的思路?
并没有多少真实种地的习惯,宋仁宗对地,也不过是自己下锄头挖过几次土,又或者是买了苏景先的那个植物种子,自己尝试把东西埋了进去。
之后的照顾一直是太监、宫女们负责,现在嘛,也是长在了最兴来的案头。
虽然无毒,但是宋仁宗这人心思深沉,可不放心随便放这些东西在自己的书桌上面。
越想越多,但是宋仁宗并没有否决掉这份来自崔校长的札子。
次日,这札子也是出现在了朝堂,引起来了一阵朝堂动荡。
特别是知道是崔校长在苏景先的影响下写出来的札子,很多人满脑子都是。
这小子!真是人在哪里就折腾到哪里!
范仲淹不在朝堂,韩琦还在啊,很多人一边听着太监高声念着奏折,一边不由自主地看了韩琦一眼、又一眼。
这些损人的主意,看着也不像是韩琦能够想得出来的啊?
但是那小子家里做官的也就是他的两个叔伯,不是韩琦的影响,难道是范仲淹?
都不像。
快被众人目光淹没的韩琦听着奏折的内容,越听越喜欢。
和其他人不一样,他是一下子就知道,这是被范仲淹影响的。
一定是那个没有上书的奏折,韩琦想到里面正好有提过现在官员太多,很多人尸位餐素,并不能够给朝堂做贡献。
这样的提议,把考试的和做官的年纪都下调,而这个年纪也正好是能够给朝堂做实事的年纪……
真是的,范仲淹这个家伙,自己找出来的问题,自己没有办法解决,最后居然还是徒弟来收尾。
想到这里,韩琦都想要站出来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了。
他的同僚们,一定对这个规定深恶痛……
“官家,这样的提议真的是为百姓思量,老臣以为,相当合适!”
“是啊官家,科举的年龄下调,能够让一些年纪大了依旧在考试的人放弃科举的念头,这样其他行业上就会多出很多有经验、还是识文断字的人来。”
“做官的年纪下调,这更是好事一件啊,官家不知,老臣确实这些年年纪大了,深感自己有些不如往昔,也不怕同僚笑话,很多事情年轻时候看一遍就能看明白,现在要多看两三遍……如果年纪下调,老臣距离告老还乡也不差几年,这样工作起来也更有奔头。”
几乎是一边倒的支持声音?
韩琦纳闷了,这是为什么?
韩琦此时的站位已经站到了晏殊的左右,两个人官职差不多,不过晏殊是板上钉钉的副相了。
看韩琦脸上似略有茫然,晏殊就知道,这人一定是只顾着思考这是徒儿苏景先的提议了,没有想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