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更加不是滋味
看到父亲那双充满岁月痕迹的眼睛,李天尧心头一紧,强忍着泪水,微笑着说:“爸,我回来了。”
父亲看起来老了很多,头发也花白了,脸上的皱纹似乎在诉说着这些年的不易。
李天尧心里五味杂陈,他记得,父亲从前总是那么年轻有活力,而现在……
“哎呀,你这孩子,回来也不提前说一声。”李凌既惊喜又责备地说,拉着李天尧进了店里。
店内温暖舒适,外面则是冰天雪地,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
“今年冬天好像不太冷?”李天尧随口问道。
“是啊,今年最冷的时候才零下二十度,算是暖冬了。”李凌笑着回答,语气中透着一丝自豪。
“爸,您别忙了,外面的货我来搬。”李天尧放下行李,看见父亲又要出去工作,连忙说道。
看到这一幕,周围的邻居们都露出了羡慕的眼神。
“老李,你真是有福气,有这么孝顺的儿子。”
“就是就是,现在的孩子有几个像你儿子这样懂事的?”有人附和道。
李天尧笑了笑,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帮着父亲干活。在这个温暖的小店里,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心。
“我也得好好教育教育我儿子,让他多跟天尧学学。”李凌听了邻居们的夸奖,脸上满是自豪的微笑。
而在千里之外的蒙省乌市,李天尧正忙前忙后地帮家里店铺搬货,却不知网上已掀起了一场关于他的讨论风暴。
歌坛老将吴淑瑜在社交平台上公开点评了他的作品《2022年的第一场雪》,直言不讳地指出这首歌拉低了音乐的标准,只适合特定群体欣赏。
吴淑瑜一边接受着化妆师的专业服务,一边准备着即将开始的演出,心中对这首歌的不满溢于言表。
她疑惑,为何这首歌能受到如此多的追捧,甚至被誉为经典。
在她看来,这一切不过是某些明星的转发、几个乐评人的推荐以及音乐平台的助力罢了。
然而,正是这些因素让《2022年的第一场雪》成为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不仅风靡一时,更被视为一种文化现象。
吴淑瑜的言论一经发布,立刻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支持李天尧的网友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质疑。
而吴淑瑜的粉丝则为其辩护,认为这类音乐确实有其特定的受众群体。
这场争论很快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连知名乐评人也加入了讨论,为李天尧发声。
他们认为,《2022年的第一场雪》虽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但并不缺乏艺术价值,反而展现了创作者深厚的情感底蕴,有可能成为传世之作。
看到这一切的苏浅浅,正在拍摄新专辑封面的现场,气愤不已。
“吴淑瑜这是在干什么?”她低声抱怨,经纪人连忙上前安抚。
“小姐,说话小心点,毕竟人家是前辈。”苏浅浅坚定地说:“不管她是谁,这样对待天尧,我不能袖手旁观。”
经纪人李姐知道,最近苏浅浅和李天尧的传闻闹得沸沸扬扬,好不容易才平息下来。
“浅浅,听我一句劝,你们的事还是低调些好,恋情可能会影响你的公众形象。”苏浅浅解释说:
“我们真的只是朋友,而且,没有她的帮助,我的新专辑可能都无法顺利发行。”她补充道:“更重要的是,吴淑瑜这样的言论对那些用心做音乐的人太不公平了。”
苏浅浅决定站出来发声。她在社交媒体上直接回复吴淑瑜:“吴老师,你说李天尧的歌是给农民和工人听的,那请问,您家就没有农民吗?”
她接着写道:“在我们这里,几乎每家都有农民的影子。您的成名作《乡沟沟》,不也是唱出了无数农民和进城打工者的心声吗?
为他们创作,有什么不对呢?而您,在乐坛奋斗多年,为何现在却看不起这样的歌曲呢?吴老师,做人不能忘本。”
苏浅浅的话迅速吸引了媒体的注意。
企鹅新闻评论道:“没有农民和农民工的辛勤付出,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繁荣。”
人人新闻则指出:“音乐人应公平对待同行,吴老师的言论显得有些偏激,是否带有一些个人情绪呢?”
头条新闻更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样的批评太过分了,凭什么您就有权轻视别人的努力?”
网络上很快掀起了热议。短短二十分钟内,这一事件就登上了多个平台的热门话题。
尤其是那些来自农村或家庭中有农民工的网友,他们对吴淑瑜的言论感到非常不满。
吴淑瑜的微博粉丝数量也急剧下降,从三千七百万减少到了三千五百万。
在大夏,农民占据了很大比例,很多吴淑瑜的粉丝其实都来自农村家庭。
她的言论无疑伤害了这些粉丝的心。
“我从小就是吴淑瑜的粉丝,但现在她这样贬低农民,实在让人寒心。”一位网友留言说。
“我的家人都是农民工,没有他们的努力,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不能再继续支持一个不尊重我们的人了。”
另一位网友表达了类似的感受。“吴淑瑜忘了,她的成功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