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阵亡
见此情景李广成目眦欲裂,心中悲愤交加,只能继续浴血奋战。只见他骑着马左冲右突,身形敏捷地穿梭在敌军之间,每一枪都精准地刺向契丹人的要害。
在这场不分日夜的厮杀中,李广成不知道自己究竟杀死了多少人,手快拿不稳长枪了,他自己也身中数箭,鲜血染红了银色的盔甲。
尽管如此,他依然咬紧牙关,吼叫着,“杀杀杀!”再一次策马迎敌,直到力竭之时,最终滚下了马背,围攻他的契丹人趁机一拥而上……
而就在战局陷入胶着之际,一支奇兵突然出现。原来是萧逸率领的一千突袭骑兵,他们如旋风一般,从战场撤退迅速绕后,列锥形阵直扑敌人最为薄弱的侧翼。
这支骑兵队伍训练有素,配合默契,他们以雷霆万钧之势发起冲锋,撕开了一道口子,瞬间打乱了敌军的部署。
苦苦支撑的主力军见状,敲响战鼓,将士们士气大振,趁机发动猛烈反攻。一时间,战场上形势逆转,敌军开始节节败退。经过一番激战,终于取得了亭山之战的胜利。
这场决战持续了一天一夜,歼灭契丹十一万余人,溃逃五万人,俘虏三万余人。契丹妄想入主中原的美梦被击破了,未来十年再没有余力发动战争。
而大晋二十万六千余人,仅仅存活六万人不到,战争的惨烈没有人能直视它。一望无际的尸山血海犹如人间炼狱,空气中充斥着令人作呕的血腥味道,连脚下的泥土都是黏的。赢了,但战争从来就没有输赢。
李广成的尸首早已淹没在这片他挥洒热血的战场里,打扫战场的时候只找到他杀敌用的长枪,如今只剩这半截枪头。
周围的将士们闻得李将军阵亡的噩耗,也都纷纷原地低头默哀,送他最后一程。
李子玉摘下头盔,穿着浸满鲜血破烂的铠甲跪在军营的地上,颤抖的手捧着枪头,不可置信的瞪大眼睛,一双手几乎要承受不住这半截枪头的重量。
目光呆滞的盯着前方的虚无,父亲的谆谆教导还在耳旁回响。小时候手把手教他射箭时的赞扬,第一次亲自扶他上马背的期许。
一直对他的恨铁不成钢,明明昨晚还让他别和娘说他又受伤的事,明明这一仗打赢了就可以回家了。
他痛恨自己的无能为力,为什么父亲危难的时刻不在他的身边。音容笑貌犹在眼前,如今却是天人永隔。想到这里李子玉支撑不住,吐出一口鲜血昏了过去。
醒来的李子玉,变得沉默寡言,一连三日水米不进,不眠不休地守在存放李广成衣冠冢的帐篷外。
数日前的战场上寒风冽冽,卷起烧焦的旗帜,在这片血红的大地上,无数年轻而鲜活的生命前赴后继,用血肉之躯赌一把江山安定。
第四日未时,萧逸走过去就地坐在一起李子玉旁边,坐到太阳西斜才开口说,“李将军是死在了保家卫国的战场上,想来是没有遗憾的,这是他理想的归宿。”嘈杂混乱的战场和城楼,是他背负了一生的使命。
李子玉看着天边绚烂的晚霞,眼睛似是承受不住那过分强烈的光线,他仰着头闭上眼睛,喉咙像被什么堵住了,“我只是想,好像从来没有陪他看过这么好看的日落,原来这就是他守下的日月山河啊!”
萧逸微不可闻的叹口气,拍了拍李子玉的肩膀就走了,他知道李子玉能够独自面对李广成离开的事实了。
班师回朝后,皇帝感念忠勇将军李广成一生戎马三十载,为大晋边关立下了汗马功劳。
追封为武安王,葬于南山,守护皇陵。
此时的皇宫内,灯火辉煌,丝竹之声不绝于耳,一场盛大的庆功宴正在热烈地举行着。皇帝高坐于龙椅之上,面带微笑地注视着下方。
众多宫人忙碌地穿梭其间,他们手中端着精美的菜肴和醇香的美酒,放置在每张桌子上。
这场宴会正是为了庆祝以中郎将向梁为首的一众武将们所立下的赫赫战功。
宴会上,众人推杯换盏,你来我往,气氛十分融洽。
萧回坐在下首,面对着皇帝的夸赞,脸上没有丝毫的骄矜之色,态度不卑不亢,显得谦虚谨慎。
萧逸则静静地坐在一旁,目光游离地看着眼前这热闹非凡的场景,他有些心不在焉起来。
皇帝察觉到了萧逸那提不起兴致的模样,微微皱起眉头,“行舟,可是身体不适?”
听到皇帝发问,萧逸连忙起身行礼,恭敬地回答,“启禀父皇,儿臣感觉身上的旧伤好像有复发的趋势,但请父皇放心,并无大碍,只是儿臣扫了父皇的雅兴,还望父皇恕罪。”
此时的皇帝已然略带几分薄醉之意,说话间比平日里更多了几分耐心。只见他摆了摆手说,“这可不是小事,宴席也快要散了,你且先出宫,朕派遣一名御医随你一同回府。”
萧逸闻言,赶忙再次施礼谢恩,低声应道:“多谢父皇关怀,儿臣这便告退。”
随后,萧逸转身离开了宫殿,回到了王府。一进府门,他便吩咐下人将御医请来。诊断之后于是随意地挥挥手,打发走了御医。
长风跟在萧逸身后疑惑的问,“王爷,您怎么换了一身衣裳了?小的记得不是这套碧青色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