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2 章
大大小小的战事无数,不过每次来下放抚恤金的名单中,都没有宋成和李满。
宋成其实还好,家里人只知道他去了军队后勤处的,应当没有太大危险。所以家里头的人最担心的人其实是李满,那可是先锋营啊!
玉哥儿一开始愁容满面的,到如今也能淡定的去看下放抚恤金的名单了。
每次没有在名单上看到李满的名字,他心里就松了一口气。
一直到入冬头两天,有一场大的战事他们打赢了,消息传回国内,全国上下都欢欣鼓舞。
要知道这半年内,虽然大大小小的战事不断,但他们打赢的次数很少。这时候胜利的喜讯传来,无异于是一剂良药。
也就是在这一天,宋家忽
然收到了一封家书。
打开一看,是宋成写来的。
一看这字迹就知道不是他写的,应当是军中的人代笔写的。
宋成先问候了一下家中的亲人,然后立刻报了平安。后面又说自己如今正在为筹集下一批军粮做准备,只是自己到底身在哪,不能告知他们,是为军中机密。
说完这些,又说了一些关于他在军中遇到了一些有趣的事,还说他过得很好,外面的世界很广阔,他很开心,说让家里不用挂念他。
最后又说道如今他所在的地方买不着棉花,马上就要过冬了,军队里发的棉衣不够穿,说是能不能让家里给他寄一身棉衣过去。
然后又感谢了一下奶奶有先见之明,走的时候给他揣了包银子,派上了很大的用场。
一封信写了大概有两三页,话语简短,但一听就知道是宋成的口气,家里人都放心了不少,知道他平安无恙,不用那么操心了。
只是宋成寄了一封家书回来,村里人还有别的人家也收到了家书。
玉哥儿左等右等,都没等到李满寄来的家书。
陆清安慰道:“四郎是负责运送粮草的,不用上战场,写家书也方便一些。阿满就不一样了,那可是先锋营,军队的纪律肯定也要更严格一些,说不准再过一阵子就能看到他写的信了。”
宋成在信里说想让给他寄一套冬衣过去,家里人想着一套哪里够,刚好今年整个村子都种了棉花,大家都不约而同的做了两套棉衣,然后给官府那边专门负责寄送东西的人拿了过去。
经过检查无误之后,就会有专门押送这些东西的人把东西送到士兵手中。
转眼就到了过年,玉哥儿还是没能收到李满的家书。
宋声书院里已经放假了,今年已经过完,来年八月份他就要参加乡试了。
如今在书院的每次大比中,他几乎都是他们这一届的第一名。
不仅策论写得好,引经据典在抛出论点,结合现有的实际情况进行阐述,让崔夫子越来越欣赏他了。
除此之外,通过在书院学习,他作诗也有了很大的长进。虽然比不上那些世家子弟,但勉勉强强也算是有才华的了。
宋家在开春的时候种了不少棉花,因为去年种的棉花长势好,收成的时候没有下雨,去岁冬天家里每个人都盖上了厚厚的大棉被,还给每个人都做了一身冬衣御寒。
村里的人十分羡慕,有一些一开始并没有种棉花的人家,今年也开始跟宋家买种子种棉花了。
如今府城里的棉花价格不再居高不下,下面的村子里也几乎都能穿的起棉衣盖的起棉被了。
宋家种的是最多的,而且有宋声时不时的指点,家里的棉花长得也最好,想着等收棉花之后,可以卖出去,也能挣上一笔钱。
五月农忙的时候,玉哥儿依旧没能收到李满的家书,但最起码每次官府发放抚恤金的名单中没有他的名字,玉哥儿心里就踏实许多。
如今一家人都在田里忙着收麦子,忽然村里头里正的小儿子过来了,着急忙慌地喊道:“宋伯伯,有官差来你家了,我爹让我赶紧叫你回去呢!”
宋老大一听,官差来了?急的赶紧走到田埂处,一把擦了擦头上的汗,然后奔着家走去。
在地里忙活着的宋家人哪里还干得下去活,翻翻收拾收拾就朝着家走了。
一路上张杏花问里正家的小儿子道:“石头,你知不知道官差来我们家是干什么的?”
石头摇摇头,说道:“不知道,不过他们赶的牛车上放了好多东西。”
张杏花两眼一黑,该不会是他们家四郎出事了,官府下发的抚恤金吧!!
毕竟对于他们来说,敌人没有打到关内,他们的日子依旧是平静的。
宛平书院也是一样,平时读书上课学习跟从前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夫子在给他们授课的时候,会多说一些关于军事上的谋略教习。
日子匆匆走过,转眼就是半年之后了。
距离上次征兵已经过去半年了,这半年的时间里,家中走的亲人都杳无音信。这对于老百姓的来说,有好有坏。
因为每一个战死沙场的人,军队打扫战场后都会清点死亡人数和名单,然后把这些名单报给朝廷,朝廷会根据这些名单发放抚恤金给他们的家人。
名单上没有的人,有可能就还活着。所以即便是杳无音信,也还存在着生还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