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2集《妙法莲华经》
义了。
按照《法华经》的思想,空是方便,以无所得为方便。凡夫执着生命的现象是不对,这个我们承认,但是你完全否定生命现象也不对。如果生命的目的是把生命消失掉,那么佛陀的法身报身是干什么用的呢?生命的目的是提升,是转化,而不是把它断灭。
就是说,我们凡夫出了差错,要反省的是我们的执着,生命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佛陀讲空观是不得已,因为你执着太重了,佛陀先用空观让你暂时休息。真正的佛法的目的是妙有,成就万德庄严。
所以,佛陀到了法华会上才真实讲到。就是佛陀您讲了那么多,到底是要我们怎么做?我们的目标在哪里?使令我们“近会圆因,远申本果”。就算我们今天学了《法华经》不能马上成佛,但诸位,我们那个善根力——我们的莲子已经成就了。所以,今生成就佛种;来生,《法华经》后面会说,你学了《法华经》,只要成就一念的信解,你未来就很容易跟佛陀相遇,你会生长在有佛的国度里。
你看,有些人他往生以后,他就生长在没有佛的国度。所以因缘都是我们创造的。你看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多好!本来是外道,遇到佛陀以后,佛陀让他先证得阿罗汉果,晚年之前再讲《法华经》,让他们回小向大。哪有那么好的事,都让舍利弗碰到了,是吧?因为他前生跟佛陀结的缘深啊,诸位!
当然跟佛陀结缘有两种情况:第一个,忆念他的佛号。但是这个毕竟是外缘,你要找到跟佛陀相同的平台——佛陀是站在什么角度来看人生,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那你才是真的佛子。大家能够思想一致,以佛心为己心,以佛志为己志。所以你学《法华经》,就是说,佛陀的功德我一点都做不到,但是我先掌握佛陀的思想,就是佛陀是怎么想的。这个时候你跟佛陀是同一个鼻孔出气,你未来的进步、你未来生命的改变是不可思议的。这就是大白牛车的看法。
“所以疑请不已,若能精知教相,则识如来权实二智也。”所以佛陀在舍利弗三请以后讲经,当然,佛陀主要是让那些不适合听《法华经》的人先离开了。那些五千比丘退席以后,佛陀说,这些人听了以后可能不但不会赞叹,还毁谤,请他们先离开。离开以后佛陀开始正式讲《法华经》。
听完《法华经》以后,你以前该干么还干么。我一天念佛三千声,照样念,多一个理观的智慧,把《法华经》的思想放进去。你以前拜八十八佛,照样拜,把《法华经》的思想放进去。结果就是日劫相倍,你修一天的时间,你的成长叫做一劫。这个就是《法华经》,就是除了你未来的法力不可思议,你多了一个自性功德力。你是两种力量的修学,多了一个理观。就是说,你不是只有花,你还有莲子。
也就是说,《法华经》的修学,它务实地面对我们的烦恼业力,也同时理想化地为未来的成佛做了一个布局,所以它有理想面。它有务实面,叫做权法、方便法门;它也有理想面,有内心的善根力。它是里外兼修的,这就是《法华经》的思想。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虽然是很多业障、很多烦恼,但是我们其实可以提早为成佛之道布局,是这个概念。
好,我们看下一个主题。
贰、解释经题 分三:甲一、总解;甲二、别解;甲三、结示
甲一、总解分二:乙一、妙法;乙二、莲华
乙一、妙法 分二:丙一、相待论妙;丙二、绝待论妙
说了这个五时以后,我们就知道佛陀是在什么情况之下讲《法华经》的。就是,凡夫忙于破障,但是你只要把《法华经》加上去,你就是成佛之道。所以它的妙法,天台宗解释有两块。
丙一、相待论妙。
我们先看第一个,相待论妙。
一、妙法。
相待论妙:
三藏但半字生灭门,不能通满理,故粗;满字是不生不灭门,能通满理,故妙。又方等、般若带方便通满理,故粗;今经直显满理,故妙。
智者大师解释妙法,他分两块:
第一个,什么是妙呢?从对比的角度我们看。
阿含经,就是三藏经。这个“藏经”跟“藏传”佛教不一样,“藏传”佛教是大乘法。它这个“藏经”就是小乘经典,就讲到苦空无常。它是半字法门,因为它只有破障。它只有破妄、没有显真,所以它是讲一半。生灭门,它是对立的,因为它是我空法有。一个人只要有执着就对立了,不管我执法执。
当然,阿罗汉这个执着是法执了。阿罗汉他那个空跟般若的空不同在哪里?当然对我们凡夫也很好用。他带有苦谛思考的空,他是从苦谛切入的,因为他从无常去观。无常,就让我们知道这个因缘法是痛苦的,因为我们最大的诉求就是稳定。我不管人生怎么样,你说我活得很淡泊,但我习惯了也就好了。它不是。它因缘所生法,今天给你弄一下,明天给你弄一下,就是说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这个就是真正的痛苦。你也不知道你来生要去哪里。所以这样子阿罗汉就对痛苦极度地厌恶。
但这个也有后遗症。如果你不修《法华经》,那你以后怎么回入娑婆度有情?就是说,因为你是从这种非常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