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第13集《妙法莲华经》
。你要走声闻道,没有布施这回事,声闻道只有戒定慧这三件事情,佛陀并没有把布施放进去。因为声闻道有没有布施差别不大,它根本就不列入考虑。但是你要走菩萨道,布施就很重要:第一个,你要有个安稳的环境来保护你的菩提心;第二个,你必须跟众生结善缘。
那么这个布施的概念是怎么生起的呢?经论上说:“诸未施财无常灭,由施反成有财库。”就是菩萨他养成一种布施的习惯,需要有一种智慧带动。他怎么观察?就是说,我这一生有很多的资财,我有的用得到,有的用不到。用得到的也就罢了;用不到的,我如果不把它布施出去,我死亡的时候就完全消失了。如果在我死亡之前把我用不到的东西布施出去,我会创造一种来生的财库。
比方说,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讲一个譬喻说,森林里面起火了,那么有两户人家做了两个不同的事情:有一户人家就用水去救火,但这个火太大了,最后房子烧了,什么都没有了。他想救火,这个观念错了。有一户人家是有智慧的,他不救火,他赶快把里面珍贵的珍宝拿出来。房子烧坏了,但是他珍宝拿出来以后,他到了其他地方又盖了一个房子,继续生活。龙树菩萨说,去救这个房子的是凡夫菩萨,他爱着自己的身心世界,结果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菩萨知道他还有来生的生命,他会事先为来生的生命布局,赶快把里面的东西通过布施转成来生的财库。所以,布施的观念就是说,想办法把你暂时用不到的果报换成来生的资粮。你反正还有来生嘛。
你说,欸,我到净土去了。到净土去你也要福报!我们以后会讲到三辈九品。这个判教,除了智慧,福报也是影响品位的一个因素。就是说,“诸未施财无常灭”,反正你不布施最后你也带不走。那么如果你还有生命在的时候,你通过布施,它会转成一个来生的财库。这个是菩萨布施的概念,把暂时的果报换成未来的波罗蜜、未来的功德。
癸二、问戒
我们看癸二的持戒。
文殊师利 我见诸王往诣佛所
问无上道便舍乐土 宫殿臣妾
剃除须发 而被法服
前面的布施是成就福德,这里的持戒是断除有漏,断除有漏的因缘。我们看它是怎么断除有漏?
弥勒菩萨就说,“文殊师利”,就称呼了文殊师利菩萨。我还看到什么呢?我还看到在光明当中有很多的国王。这个我们解释一下,为什么举国王呢?因为菩萨从资粮位开始修学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修布施以后,到了资粮位的末段,来到人世间,他只有两种情况:第一个,做大富长者;第二个,做国王。因为他布施的福德力很大,这个自然招感的。
作为一个国王,他当然是尊贵荣耀。他去亲近佛陀的时候,请佛陀开示无上甚深微妙的法门,佛陀可能跟他讲出世的解脱道或者讲大乘的菩提道。假设佛陀跟他讲出离的声闻之道,那么这个人听到以后,就舍弃了心中好乐的国土(舍弃国土等于舍弃王位了),也舍弃了宫殿,把自己住的地方也舍掉,乃至于自己的臣妾奴仆都舍弃了。干什么呢?就剃发出家而被上法服,走上了修出世的道路。
这个布施以后为什么加一个持戒呢?因为布施很自然会让菩萨积集广大的福德,他的福报会现前。福报现前以后,有可能会激发菩萨的放逸。一个人没福报,什么事都没有,你不会放逸。有福报的人一旦高慢,他就放逸。放逸以后他就创造很多的生死业缘。
诸位!我们的人生只有两种力量:一个叫做愿力,一个叫做业力。一个是往上超升的,一个是往下堕落的。净土宗也是这样。净土宗你可不要把生死业缘拉得太重,否则你这个佛号上不去。生死业缘跟福报是有明确关系,福报越大的人,就很容易创造一些放逸、享受,然后就创造很多生死业缘。所以佛陀必须要制戒,让菩萨有所克制。
所以《大智度论》讲一句话说,佛陀为什么制这些戒法呢?他说:“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雁能远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胜。”佛陀举出两个例子:一个孔雀、一个鸿雁。他说,作为一个菩萨,你有两个选择,你最好选择做鸿雁。如果你把过去生的福报开始享受,那么你就像孔雀一样很庄严。但是孔雀身体太重了,所以你飞不起来。鸿雁不是。鸿雁知道福报的时候,它把福报当做一种自利利他的资粮,结果它变成鸿雁,它可以高飞。
佛陀讲完布施以后,他提醒所有的菩萨一件事情:我不管你福报大不大,你最好有所节制。就这个概念。福报一大的时候,你一享受,你就变成孔雀了,你再也飞不起来了。就是说,你是想做一只孔雀,还是想做一只鸿雁!就这个概念。
就是说,福报有两种可能:第一个,它障碍你往生,障碍你成就菩萨道。这第一种可能。因为你不会善用福报,你在福报里迷失自己。第二个,你善用你的福报,它变成你修道的资粮,它能够保护你的善根不受干扰,不受外界的干扰。
所以佛陀讲完布施以后马上就讲持戒。第一,你用布施创造了福报;第二个事情,你最好善加利用你的福报。你如果福报操作错误,你就变成孔雀,就这样子。
福报没有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