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他现在,等觉菩萨!是吧?
这个地方是讲到《法华经》听完以后的两种因缘。
己四、分明判答
今见此瑞,与本无异,是故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这一段是前面四段的一个总结。文殊菩萨广泛引用两万尊佛有相同的名号等等,最后说法入灭,弟子们有两种受益:一个是善根厚者受益,一个是烦恼重者受益。最后总结:“今见此瑞,与本无异。”我们现在看到的此瑞,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放光瑞相,那么跟“本”,“本”就是过去日月灯明佛所现的放光瑞相是相同的。所以文殊菩萨合理地推论,“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是教授菩萨成佛之法,而且是“佛所护念”。这是三世诸佛一定要弘传的法门,是特别护念的法门,一定会以《法华经》做收尾的。
文殊菩萨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他绕开了义理的直接论述,而是用经验传承。我们看这个地方,文殊菩萨达到两个效果:第一个效果叫做化解疑惑,第二个效果是保持期待。
我们先看第一个。众生看到佛陀放光现瑞以后,他的疑惑因为两万尊佛的相续的出现而化解了。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文殊菩萨亲自的经历。一个人亲自的经历讲给别人听,容易得到别人的信心,所以大家确定佛陀将说《法华经》,这个疑惑消失了。第二个,《法华经》的内容是什么?文殊菩萨避而不答,保留给释迦牟尼佛来说明,所以众生对这个《法华经》还是保持期待的。这个就是文殊菩萨巧妙的地方,他成功地化解了众生的疑惑,但是又保持了众生对《法华经》内容的期待。
这个是说明文殊菩萨的回答内涵。
戊二、重颂
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把它做一个重点的复习。
己一、颂广举曾见以答分二
这个重颂是说,文殊菩萨广泛地举出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回答。回答当中分两科,先看第一个。
庚一、颂一佛同
尔时,文殊师利于大众中,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 无量无数劫
有佛人中尊 号日月灯明
世尊演说法 度无量众生
无数亿菩萨 令入佛智慧
“尔时”,就是在文殊菩萨答释与会大众所产生疑惑的时候,文殊师利在大众中,“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念过去世”,在“无量无数劫”当中,有佛出世,号日月灯明如来。世尊出世以后干什么呢?演说种种的三乘法门,来度化无量的众生,使令无数亿的菩萨,依止三乘的法门,渐渐地悟入中道的智慧。
这个地方,当然他的核心思想在四种相同。这第一尊佛等于是一个前导。他举出了第一个时节相同,未来的两万尊佛在同一个时间前后出世;名号相同,同样是日月灯明佛;说法相同,说三乘法;利益相同,成就三乘的果位。这个是第一尊佛。
庚二、颂最后佛同分二
辛一、颂曾见事与今已同
当然,文殊菩萨的重点不在第一尊佛,他的思想在最后一尊佛。我们看庚二,颂最后佛同。两万尊佛时节、名号、说法、利益相同,文殊菩萨为什么把重点放在最后一尊佛呢?因为这个是他个人的亲身经历。前面的佛,他可能没有参与,但是最后一尊佛的情况他是实际参与的,所以他以他亲身经历来说明。这一尊佛是发生什么事呢?
佛未出家时 所生八王子
见大圣出家 亦随修梵行
最后一尊佛,以前是金轮圣王,当时人寿八万四千岁,他统理四天下。他生了八个儿子。他出家以后,八个儿子看到父王出家,也同时出家了。
这段经文,蕅益大师说,到底是说什么事?就是最后一尊佛,文殊菩萨的思考是这样:他先引第一尊佛,然后全部相同,时节相同、名号相同、说法相同、利益相同,一直到最后一尊佛,都是说《法华经》。这跟释迦牟尼佛有什么关系呢?第两万尊佛开始要跟释迦牟尼佛结合了。他引用佛陀过去如此,他现在要谈:现在也如此!他要把最后一尊佛跟释迦牟尼佛连结,它的关键点就在这一段经文。
就是说,你看日月灯明佛,他成佛之前是有生儿子的,他生了八个儿子;释迦牟尼佛出家前也生儿子,他生了一个儿子。那就是蕅益大师说的,数目不同,但是有子无别。虽然日月灯明佛有八个王子,释迦牟尼佛只有一个儿子,数目不同,但是有子无别,有儿子是没有差别。
有儿子表示什么?他们两个同处五浊恶世!这个很重要。如果你今天引一尊佛,这个佛是在净土,那你就不能比况,因为净土的教化跟五浊恶世的教化是不一样的。你看你到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佛陀不跟你讲小乘法的,“二乘种不生”。对不起!本国土只摄受大乘的菩萨,二乘人咱不摄受。
只有五浊恶世才会广开方便,不但是三乘,甚至于开到五乘,人天乘,释迦牟尼佛照样摄受。你说,欸,我没办法修出离道,我只想受三皈五戒。释迦牟尼佛说,没事。“我家广大,种种皆有!”你说,我连五戒也不能受。没关系,三皈依,也没关系。所以,在五浊恶世,他会广开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