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纵家
纵横家,《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后因称凭辩才进行政治活动者为“纵横家”。纵横即合纵连横。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以国家政治需要出发。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出自《资治通鉴·周显王三十六年》“张仪者,魏人,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鬼谷先生,六国时纵横家知大局,善揣摩,通辩辞,会机变,全智勇,长谋略,能决断游说开合有度、纵横自如。没有不可以去的地方,也没有什么不会成功的事情。
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最初“行人”还不是现今意义上的外交官,而是主管礼仪的官员。如《周礼·秋官》有“大行人”,其职责是“掌大宾之礼,及大仪,以亲诸侯”。又有“小行人”,其职责是“掌邦国宾客之礼籍,以待四方之使者”。但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所设置的“行人”的职责已经与《周礼》中所记的行人有很大不同,他们不再以接待为主要职责,而是以出使各个诸侯国、执行外交使命为主要职责。
战国时代,诸侯间的外交大势已经十分明朗,那就是各诸侯国联合起来(合纵)对付秦国,或是各诸侯国分别同秦国建立外交关系(连横)以求自保。为了适应合纵和连横的两种策略,同时一些士人也是为了在其中谋求个人的利益,便“仰禄而失道”,学习外交官“行人”的说服术,顺应这种历史潮流,奔走于各国之间。于是,“谋诈用,而纵横短长之说起”。(《史记·六国年表》)这样一来,纵横家就应运而生了。
纵横家的发展,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战国七雄确立的初期,各国虽都纷纷称王,但立国尚未稳固,大都忙于巩固内政,而无力外战,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规模还不太大。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以众弱联合以攻伐一强的合纵运动为主。代表人物是惠施、公孙衍。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大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愈激烈,国际政治形势变化迅速而频繁,纵横家的作用更加重要,影响也更为巨大。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形成了东西方各以齐秦为核心的两大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合纵连横的盟主在齐秦的之间变换,双方都企图通过合纵连横运动有效地遏制对方的兼并战争,阻止对方的过分强大。着名的有苏秦、张仪、陈轸、楼缓、郭隗、虞卿、甘茂等人;二是纵横家的行为模式基本形成,而其思想与文化的内容也发展成熟,终于确立起独具特色的纵横家思想及学术流派。战国时期以统一中国为目的的兼并战争已经接近尾声,秦国由于成功地实行了纵横家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为特点的新的连横政策,经过长期的政治和外交攻势,发展成为最大的强国。秦国的统一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纵横家长期努力的结果。这个阶段纵横家发展的特点是以秦国纵横家的连横运动为主。这一阶段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是范雎、蔡泽。
主要为纵横,或合众弱以攻一强,此为纵;或事一强以攻诸弱,此为横。前者主要以连为主,故可知如何能用外交手段联合团结,是为阳谋多阴谋少;后者主要以破为主,故可知如何利用矛盾和利益制造裂痕,是为阴谋多而阳谋少。此为战略思想,是行辩术成大事的基础。纵横家崇尚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的技巧,他们注重揣摩游说对象心理,运用纵横捭阖的手段,或拉拢或分化,事无定主,说无定辞,一切从现实的政治要求出发。
首先要对现实有最明确的认识,确定连横的对象,然后知其诸侯为人而定说辞,及游说之法,或抑或扬,或抑扬相合,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诸法只要对症必事事有其妙。其次在游说过程中,当先观其反应,见机行事,察其对己之关系,是同是非,若同则继续,若非则当补遗误,而后以飞箝之术或以利诱,或以害说,探其实情,此为游说最主要方法之一,而后再以揣摩之术深察其内心,看其同异,而后快速正确以权谋之术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