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富弼
一、富弼其人:北宋风云中的璀璨之星
富弼出生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 年),家庭背景优越,可谓书香门第。其曾祖父富处谦曾为内黄县令,祖父富令荀任商州马步使,父亲富言更是咸平年间的进士,官至都官员外郎。
富弼年少时便展现出非凡的特质,好学且有气量。他的才华与气度吸引了大臣范仲淹的关注,范仲淹称他为 “王佐才”,并将其文章推荐给同僚王曾、晏殊。晏殊一看富弼的文章,便认定他将来必成大器,毫不犹豫地将女儿许配给他。
富弼的传奇人生由此开启。在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 年),他听从范仲淹的建议,通过制科入仕,被推举为茂才异等,考入第四等,登科及第后授官为将作监丞、出知河南府长水县。此后,他在仕途上历经波折,却始终坚守信念,为北宋的稳定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无论是在政治、外交还是文学领域,富弼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北宋风云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二、仕途之路:曲折前行铸就辉煌
(一)制科入仕展才华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 年),富弼听从范仲淹建议参加制科考试。同年七月,他被推举为茂才异等,考入第四等,登科及第后授官为将作监丞、出知河南府长水县。一个月后,又被知河阳军李迪召为签书河阳节度判官厅公事。初入仕途的富弼,凭借自身才华和努力,在各个职位上积极作为,展现出卓越的才能。
(二)积极谏言显担当
明道二年(1033 年),富弼三年孝期结束回归朝堂。此时范仲淹因抗议郭皇后不当废而遭贬谪,富弼上书朝廷为其辩护,认为皇后不该废,范仲淹是忠臣谏诤也不该贬,自己因此被贬为绛州通判。此后,富弼屡屡上谏宋仁宗。宝元三年(1040 年),他被召为开封府推官,兼知谏院。此时朝廷在西北集结大量兵备,但东南九道防守不足,富弼上谏请求在每个要道各招募数千士兵进行训练和布防,又建议减少军队冗费以作国用,减轻税收施行仁政。康定元年 (1040 年) 正月初一出现日食现象,富弼上谏请求撤销宴乐,在别馆中赐下酒饭招待西夏使者。他还借日食之事上疏,请求废除越权言事的禁令。此外,富弼又上谏称皇上要批阅的奏章太多,应选拔侍臣分担批阅再挑选可用的施行。
(三)外交风云展雄姿
当时辽国在边境驻扎军队,并派大臣萧英、刘六符前来索要关南土地。朝廷大臣都认为辽国情形深不可测,不敢担任外交使臣前往谈判。富弼深明大义,立刻入朝向皇帝叩头说:“人主忧虑臣下耻辱,臣下不敢爱惜生命贪生怕死。” 他奉命两次出使辽国。第一次出使前,富弼听闻女儿死亡;第二次出使前,又闻妻子生了儿子,但他都以国家利益为重,忍辱负重前往。在与辽兴宗的谈判中,富弼不卑不亢,据理力争。他指出如果开战,功劳归臣下而人主担祸,且胜负未可知,即使胜了所亡士马也需人主承担。对于关南地,富弼认为晋高祖以卢龙一道赂契丹,周世宗复伐取关南,皆异代事,若各欲求异代故地,对北朝不利。最终,富弼成功拒绝割地要求,以增加岁币为条件与辽达成共识,维护了宋辽和平。
(四)新政推行勇向前
庆历三年 (1043 年),富弼任枢密副使,与范仲淹推行 “庆历新政”。他们提出多条时政建议,主张革除弊端,如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然而,新政触及到保守势力的既得利益,仅维持了不到两年便失败夭折。但庆历新政代表了北宋最高统治者与进步朝官的共同意志,适应了当时积极求变的形势,打破了宋初以来保守政策下的因循局面。
(五)救灾典范留美名
河朔地区遭遇大洪灾,富弼时任京东路安抚使。他采取多种措施救助灾民。首先,根据管辖八州的仓储盈虚状况,选择 5 处丰熟州县,开放粮仓,调度粮食,罢官籴,暂停政府收购粮食以稳定粮价。其次,采用 “劝分法”,鼓励乡绅大户帮助灾民渡过难关,并借鉴前朝纳粟补官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此外,他还鼓励民众自救,开放国有山泽森林池塘之地,让流民自行获取土产,安排地方官员劝诱流民借种种植自救。富弼还筹划征集了大量政府与私人空闲住所,用来安置灾民,并将本地受灾区域划分进行有序隔离和救助,明确各级机构责任,为死者设置 “丛冢”,防止瘟疫发生。他通过周密考虑和细致部署,救活了五十余万灾民,其救灾方法被全国视为典范。
(六)位高权重守原则
至和二年(1055 年),富弼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宋英宗即位后,他受封祁国公,宋神宗一朝又进封郑国公。期间,富弼以足疾为由,屡辞高官,仍关注朝廷大事并积极谏言。熙宁四年 (1071 年),富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罢免相位,以左仆射之职改判汝州。他趁势请求退休,以司空、武宁节度使兼中书门下平章事、韩国公之职退居洛阳。退休期间,富弼仍然心系国家,积极谏言。元丰六年(1083 年)八月,富弼在洛阳家中逝世,终年八十岁,朝廷赠太尉称号,上谥号 “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