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6 / 12)

是被杀的那一批。如今陛下已经回不来了,往后就算不是太上皇上位,其他人上位他大概率也没啥好果子吃。既然如此,不如趁早放宽心态,及时行乐。

“于大人以后有什么打算?”王文转头跟于谦搭讪,却见于谦正皱着眉头盯着光幕看,这令王文有些纳闷,“于大人看什么呢?”

于谦没回答王文的话,他在思考某些自己以往从未想过的问题,而且他也不想搭理王文。

-

明·洪武时期

殉葬,真是一个熟悉的词。

虽然朱元璋现在已经没有这个想法了,但一提起殉葬他还是会想起自己当初被骂的场景,感情那时候说的缺了大德的皇帝就是朱祁镇啊!

朱元璋气笑了:“咱还给他送政绩了是吧?”

-

明·宣德时期

朱瞻基这个亲爹已经看麻了,之前他只是废太子,朱祁镇还保持着皇子身份,现在他已经在着手准备把朱祁镇贬为庶人了,以后朱祁镇连意外上位的机会都不可能有。

-

北宋·神宗时期

赵顼被朱祁镇这番操作震撼到了。

“他犯了这么多错,明朝居然还只是加速衰落,而不是直接灭亡,怎么做到的?”他看向王安石,试图从王安石口中得到答案。

王安石:别看我,我也不知道。

【要我说,朱祁镇浑身上下就一个最突出的优点,那就是命好。他有一个好爹,一个好弟弟和一个好儿子,土木堡前靠他爷爷朱高炽和他爹朱瞻基仁宣之治后留下的家产过日子,土木堡之后有他弟弟朱祁钰收拾烂摊子,等朱祁钰好不容易把国家治理得有点起色之后,他来搞了个二次破坏,然后手一撒没了,又留下一堆烂摊子等他儿子朱见深上来收拾。

啊,真是完美实现啃爹啃弟又啃儿,这生活过得是我想都不敢想的美!】

赵顼:原来秘诀是会投胎。

朱瞻基:冤孽!

朱祁钰:晦气!

朱见深:有毒!

【救时君臣的故事很美好,但我们知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挽救了大明江山的功臣并未得到善终,夺门之变之后,朱祁镇为了自己复辟行为的正确性,将于谦逮捕入狱,诬陷于谦谋逆。天顺元年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史载:阴霾四合,天下冤之!】

-

明·景泰时期

原来就是这样死的吗?于谦很平静,他这辈子已经把自己能做都做了,对自己的死并没有多少遗憾。

只是,他突然不知道大明该往什么地方走了。

-

明·正统时期

安静的大殿上,朱祁钰突然出声问道:“于谦,你后悔吗?”他没有回头看于谦,这话虽是问了,但他看上去也不像一定要个答案的样子。

“殿下,谦不后悔。”于谦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无论结局如何,他相信不管是现在的自己还是以后的自己,都不会后悔对大明的付出。

朱祁钰没再说话。

-

“这朱祁镇是不是有什么毛病?”扶苏发出灵魂拷问。

嬴政:……

不要的人才可以给朕,朕很缺。

【于谦死后归葬于杭州西湖。西湖啊,是个好地方,上一个被君主冤杀的□□同样葬在这里。

南宋时,金人一句“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尽忠报国的岳飞冤死狱中,留下一纸写着“天日昭昭”的供状。

如今,大臣一句“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力挽天倾的于谦被斩于崇文门前,留下“天下冤之”的血泪史。他曾言“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确实做到了,哪怕他曾被强加污名,但天下人依旧知道,他是清清白白的。

我们常说“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岳飞和于谦,是我们民族气节和脊梁的象征,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多年之后的明末清初,写下“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的明朝将领张煌言殉节后亦归葬于此,西子湖畔再次迎来了一位民族英雄,我们将他们三人称为“西湖三杰”。

这大概便是应了那句“青山有幸埋忠骨”吧。】

-

南宋·高宗时期

“冤死狱中……原来真正的结局是这样的。”岳云有些哽咽,“因为爹你的冤屈都传到后世去了,所以景帝陛下到那个世界之后才会第一时间就想到你。”

“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最后才会祝我万事顺遂、百岁无忧。”岳飞后知后觉,因为原本不顺,所以需要万事顺遂,因为未能活到百岁,所以期待百岁无忧。

此时,朝堂和民间都炸了锅。

韩世忠满脸失望地看着赵构,令赵构头皮发麻。

民间百姓则是对赵构的不满更深。

-

北宋·太/祖时期

“糊涂!”赵匡胤差点气晕过去,“怎能因为敌人的挑拨就杀害忠义之士呢?”

-

明·崇祯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