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
“火器?”嬴政、刘彻、李世民三人都对这种新武器产生了兴趣。
【文化上,朱棣命人组织编修的《永乐大典》,收录了自先秦至明初的七八千种书籍,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不过可惜的是,近代由于西方的劫掠,《永乐大典》大量丢失,之后又因为各种矛盾和清廷图书管理人员的坚守自盗,《永乐大典》进一步散失,直到现在已经只剩八百余卷且还四散在世界各地。】
-
西汉·武帝时期
“编书吗?”刘彻若有所思,“或许朕也可以试试搜集民间的民歌和典籍?”
-
明·隆庆时期
“什么!怎么能遗失那么多?”
高拱、张居正等曾负责主持重录《永乐大典》的官员震惊不已。
听到这个噩耗,他们突然有了向今上奏请多录几份《永乐大典》保存的想法。
-
明·永乐时期
“劫掠、四散在世界各地……”朱棣脸黑得宛如锅底,这种被人抢到自己头上的感觉真是一点都不好。
这就是落后的下场?发展,必须好好发展!
【在都城选择上,朱棣决定迁都北京,开启了有明一代“天子守国门”的传统,这是极具战略眼光的。北京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由南则可统领中原,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
-
明·仁宗时期
看到这里,打算迁都的朱高炽愣住了。
-
明·洪武时期
“放弃了藩王,选择自己上吗?”原来这就是北京变成都城的原因。朱元璋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儿子比自己更有魄力。
-
唐·太宗时期
“天子守国门。”这句话令李世民也跟着热血沸腾起来,“之前见后世人对明朝意见似乎很大,朕还在想既然这明朝那么不好,为什么后世人还要一直执着于提它呢?现在听了这些,朕才真正体悟到,明朝是有它的魅力的。”
“陛下说得极是。”长孙皇后十分赞同李世民的话。
-
秦
“天子守国门……”扶苏低声喃喃。他想他大概明白为什么朱祁钰会选择坚守北京了。
-
北宋·太祖时期
赵匡胤深受触动的同时不免连连叹气,别人能选择迁都北京以天子之身亲守国门,自己的大宋却连北京的边都摸不到,真是令人难受。
现在都不需要阿藜发言内涵了,赵匡胤自己就对大宋挺不满的。
【此外,朱棣还是明朝少有的具有海权意识的皇帝。我们学历史一定会学到两个重点,一个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凿开丝绸之路,二是明朝郑和七下西洋,这两者都是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巨大的壮举。有人还开玩笑说,假如当初朱棣让郑和再走远一点,说不定第一个发现地球是圆的这个事实的就是我们中国了呢?
而且比较遗憾的是,郑和下西洋主要还是为了宣扬国威,并没有将重点落在国外那些高产的农作物以及珍贵矿产资源上,以致于错失了最佳的粮种引入时机。而在朱棣去世后,后世也就宣宗时期又筹备了一次下西洋,再往后就没人再去了。其实对于撞上气温急剧下降的小冰河期、导致天灾频繁的明朝来说,尽早向外寻求耐寒高产粮种或许真的会是一个极佳的自救方案,但很多人没这个意识,真的挺可惜。】
-
东汉
“地球,是圆的?”张衡被这句话砸得懵懵的,“是……浑天说?”
-
明·永乐时期
正在筹备下西洋事宜的郑和视线转到了光幕上,那上面不止有一张地图,还标注了各个地方都盛产什么作物,地图最底下还有一些农作物的简单介绍,包括产量和种植说明。
“快!每个人各记一处,记完咱再合到一起!”郑和连忙招呼人。他不知道什么是小冰河期,但他明白这些资料记录下来会有大用处。
“小冰河期,气温急剧下降?”冰,顾名思义,就是结冰。一般冬天河水结冰也只是表面有一层,后世人大概率不是这个意思。难道说,冰河是指天气已经冷到能让河水完全结成冰吗?朱棣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
明·宣德时期
“原来下西洋真的很重要……”朱瞻基更加坚定了派郑和再次下西洋的想法,既然外面有自救的希望,那就去找!
-
明·洪武时期
“小冰河期……”大家的脸色都凝重起来。
“等这期结束,咱会吩咐那些即将出海的大臣把重点放在找粮种上。”朱元璋说道。
-
明·正德时期
“怪不得大明天灾如此频繁,原来就是因为这个小冰河期吗?”朱厚照恍然大悟。
“听后世人的意思,这个小冰河期应该会一直持续到大明最后一天。”王守仁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