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上大明文官,还老说他们没节操。”朱橚恍然大悟,“原来是这种没节操法,那确实应该看不上!”
-
明·崇祯时期
朱由检气愤地砸坏了手边的茶盏:“朕还得感谢他们怀念朕是吧?”
-
明·正统时期
朱祁钰抱着年幼的朱见济坐在郕王府的院子里,黢黑而幽深的眸子紧紧地盯着光幕,似在思索,又似在发呆。
大明,最终会发展成那样吗……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崇祯帝朱由检于煤山上吊自缢,留下遗诏“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大明王朝就此落幕,崇祯的以身相殉,为“天子守国门”续下了最触动人心的续言——“君王死社稷”,自此,“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成为了大明最完美的注解。】
“唉——”
不知多少人发出了叹息。
“至少,还算有骨气了。”朱元璋憋了半天,终究还是不忍心再说什么批评的话。
【不管别人对崇祯的遗诏怎么想的吧,我个人是觉得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崇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想起了大明百姓,说明他的心里应该也是有百姓的位置的,这也是我认为他不算完全没救的原因。
据说崇祯自缢前曾感慨群臣没人陪他,其实也不是没有,在知道他已死后,新乐侯刘文炳及其弟都督刘文耀、彰武侯杨崇善、惠安侯张庆臻、东宫侍卫周镜、驸马都尉巩永固、宣城伯卫时春七名勋戚以及范景文、倪元璐、李邦华等二十余名文臣,这些人都陆陆续续随他去了。
后来崇祯下葬时,只有太监和百姓为他送葬。这看起来好像很凄凉,但我觉得对崇祯来说大概是一个安慰吧,至少在那种情况下,还有百姓愿意送他最后一程。】
果然,唯有百姓不会辜负……朱由检先是笑了一阵,没过多久又倏然泪落,掩面哽咽道:“原来我这一生,也不是完全的失败吗?”
【如果阿藜我有机会见到崇祯,我大概会对他说一句:“少年,别着急搞事,咱还是先把重度疑心病克服一下,顺便锻炼一下识人眼光吧!”】
朱由检:……我尽量。
【虽然很多研究都说明朝到了末年颓势已经是难以逆转了,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这局面谁接手都不好使,但我个人是希望他们能坚守住的,这不仅是因为我个人对明朝的怜爱,还是因为我不太喜欢一个新的更加封闭奴化的社会。
对侵略者卑躬屈膝、对自己的人民蛮横暴虐,“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宁赠友邦、不予家奴”,那是我不想看到的世界。】
嬴政:?
刘彻:?
李世民:?
朱元璋:什么玩意儿?
“这就是他们夺了我大明江山之后的做派?”朱棣不能接受,哪怕大明灭亡,江山也该是被英雄接手,而不是被这样糟蹋!
【而且,明朝的灭亡,是好不容易恢复的汉文化再次被破坏的开始。剃发易服,大兴文字狱,一部《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中,多少珍贵的典籍因犯忌讳被损毁,背后又隐藏了多少无辜人士淋漓的鲜血?
还有那一次次的屠城事件:
畿南之屠: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清朝睿亲王多尔衮在北直隶三河、昌平、良乡等地进行的屠城,五千人被残杀。
潼关之屠:顺治元年(1644年)正月十三日,清朝“豫亲王”多铎在陕西潼关地进行的屠城,七千人被残杀。
扬州十日: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二十五日,清军攻破扬州城后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大肆屠杀,史载:“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初四日,天始霁。道路积尸既经积雨暴涨,而青皮如蒙鼓,血肉内溃。秽臭逼人,复经日炙,其气愈甚。前后左右,处处焚灼。室中氤氲,结成如雾,腥闻百里。”后来由城内僧人收殓的尸体就超过了八十万具。
嘉定三屠:顺治二年(1645年),在清军攻破嘉定后,清军将领李成栋三次下令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市民之中,悬梁者,投井者,投河者,血面者,断肢者,被砍未死手足犹动者,骨肉狼籍。”“悉从屋上奔驰,通行无阻。城内难民因街上砖石阻塞,不得逃生,皆纷纷投河死,水为之不流。”
昆山之屠……
嘉兴之屠……
……
那是我不忍卒读的血泪史,我想,那应该也是明人不愿看到的残酷未来。】
透过那一连串的文字,大家仿佛闻到了一股挥散不去的浓重血腥味。
“怎么会这样?”明末的人们忍不住哽咽起来。
一直在默默记录的冯梦龙再也握不住笔,他感受到了极其沉重的窒息感。原来这就是那个自己眼中的世界……他如何能不忧愤?如何能不痛心!
“真实的世界,比戏文还要残酷百倍。”汤显祖闭眼不忍再看,虽然他触及不到那个世界,但那也是他的国,他根本无法坦然面对那样的残忍。
朱由校的脸色越来越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