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忠卫营的需求放在首位。如今,他更是从两淮盐商手中获取了两千余万两的巨额款项,这使得他在军队训练方面拥有了充足的资金支持,自然不会再吝啬。
所以,如今的忠卫营,不仅武器装备堪称一流,是全军中最为精良的,就连伙食待遇也是首屈一指。士兵们每餐都能享用到丰盛而营养的食物,足以保证他们在高强度的训练中有足够的体力支撑。饷银方面,崇祯更是从不拖欠,每月按时足额发放。在如此优厚的待遇之下,尽管训练强度极大,极为艰苦,但士兵们却毫无怨言,反而个个都充满了干劲与斗志。
其实,这些身处底层的士兵们,他们的要求与期望本就十分简单质朴。只要能够得到应有的报酬与待遇,能够感受到上级的关怀与尊重,他们便会心甘情愿地为军队奉献一切,无怨无悔地执行每一项任务。
这五千名士兵,原本就是从各镇军队中挑选出来的精锐之师,经过数日的严格训练与精心整顿,再加上充足的营养补充,整支军队的精气神在短时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仿佛脱胎换骨一般。
每日清晨的五公里负重越野训练,崇祯都会亲自参与其中。
当他第一次提出要与士卒们一同跑步时,李来亨和阎应元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差点惊掉下巴。在他们的认知中,将领与士卒同甘共苦并非从未有过,但一般而言,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基层将领以下的层面。高级将领,尤其是皇帝陛下,与普通士卒一起进行跑步训练,这在整个大明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数遍大明王朝,恐怕也难以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李来亨、阎应元起初极力劝说崇祯放弃这个想法,但见崇祯心意已决,无奈之下,他们心想或许崇祯帝只是一时兴起,想要做做样子,等跑上几次之后便会知难而退。然而,令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崇祯帝自最初只能勉强坚持走下来,到如今竟然能够身着沉重的铠甲,背负着行囊,顺利地完成负重跑步,而且愣是一天都没有落下。这一坚持,让李来亨和阎应元在深感敬佩之余,更是对崇祯的决心与毅力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对崇祯的信心与忠诚。
而讨逆檄文发布之后,基层的士卒们也逐渐知晓了那个之前与他们一同跑步训练的人竟然是皇帝陛下。这一消息让他们大为震惊,同时也让他们心中充满了感动与自豪。更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这位皇帝陛下在身份公开之后,仍然一如既往地陪伴他们进行负重跑步训练,毫无架子,与他们同甘共苦。这一举动使得忠卫营的士气如火箭般蹿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点,而士兵们对于崇祯的忠诚也自然而然地达到了顶峰。
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取巧之道,但古往今来,能够真正放下身段,与普通士卒一起并肩训练的帝王,除了个别开国皇帝之外,确实再难找出其他人了。
如果是真正历史上的崇祯,或许确实难以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去与士卒们同甘共苦。但对于这位穿越而来的后世小白作家,同时又是一位马拉松爱好者而言,这不过是恢复了他在后世的日常习惯罢了。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借此机会收割一波士兵们的忠诚,何乐而不为呢?
而且,经过这段时间坚持不懈的恢复锻炼,崇祯明显感觉到了自己身体状况的显著变化。他甚至暗自怀疑,是不是穿越带来了某种特殊的福利,自己的身体恢复速度远超常人。
如今的他,早已不再是之前那个病恹恹、弱不禁风的皇帝模样。不仅如此,他现在不仅能够轻松自如地骑乘骏马,驰骋疆场,还能够熟练地拉开强弓,射出利箭。平日里,无论是拳脚功夫还是兵刃技艺,与朱铁、赵孟等高手过招时,也能走上几招。至于普通的兵卒,一对一较量的话,他也丝毫不输于大多数人。
只是即便如此,崇祯心中也清楚地知道,自己一刻都不能放松。他如今所面临的局势极为严峻,需要收拾的烂摊子太多了。如果不能在清军南下之前成功地将南明朝廷凝聚在一起,形成统一而强大的抵抗力量,如果不能及时打造好坚固的江淮防线,阻挡清军的铁骑,那么他们的溃败将只是瞬息之间的事情。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清军入关之时,兵力实际上并不雄厚。然而,他们却巧妙地利用了当时的局势,在短时间内大量收降了明军和大顺军,从而迅速扩充了自己的实力,这才有了后来南下的强大军事力量。左良玉、李成栋、刘泽清、刘良佐,这些手握重兵的将领,各自麾下都拥有数万、甚至于十数万精兵,但最终却都纷纷投降了清廷。
如今在河南、山东等地,还有许多自发组建的民间义勇军,他们心念大明,渴望为保卫国家贡献力量。如果崇祯能够及时将这些人收拢整合,纳入自己的麾下,那么清军在短时间内又怎敢轻易南下呢?
所以,崇祯深知,当务之急是要及早掌控朝堂。只有牢牢掌控了朝堂,他才能进一步推动军事、财政、经济、政治等方方面面的改革与发展工作,为挽救大明王朝奠定坚实的基础。只有真正到了那个时候,他的力挽狂澜之举才算是真正迈出了艰难而关键的第一步!
让崇祯没想到的是,不仅他着急,那朝堂之上却还有比他更为着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