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救命(1w(4 / 6)

标准化的步枪和有弹壳的现代子弹让步枪的有效射击距离一下子提高到了骇人听闻的1000米以上。

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战争的样貌,狙击手大显身手的时代也终于到来了。

从这一时期开始,优秀的狙击手和有趣的狙击故事开始大量出现。

有一个南北战争时期的故事尤其为狙击战术打腰提气,1864年5月19日,北军将领约翰赛奇维克带领着部下们视察后方的炮兵布阵,发现自己的炮兵们正被敌人狙击手骚扰得匍匐在地。

将军见状非常生气,骑在马背上大吼:

“在这个距离上他们连一只大象也别想打到!”

话音刚落,赛奇维克就被击落马下,南军狙击手本帕维尔的一颗子弹射穿了他的左眼。

专为狙击设计的光学瞄准镜也开始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不过作为当代狙击手的标准配置,瞄准镜还需要一段时日才能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这一时期的瞄准镜在功能上大致与普通的望远镜无异,不仅精度堪忧,也缺少对于距离进行修正的指示功能,能够给狙击手提供的帮助往往比较有限。

而且,在这一时期真正阻碍瞄准镜大量装备部队的还并不仅仅是其差强人意的性能,还因为其比较昂贵。

一架优秀的瞄准镜价格往往是步枪的几倍,而在双方都逃兵甚多的南北战争时期,让一名士兵带着如此贵重的资产深入敌后单独行动对于很多军官来说都容易引起信任危机。

进入一站之后,人类的战争格局终于正式完成了它的华丽变身,堑壕战也彻底代替了线列步兵战术成为了战场上的唯一戏码。

无论是东线还是西线,所有的交战国都将用整整一代年轻人的生命去体验改革的阵痛。

首先付出代价的就是英国人,当时的英军虽然已经抛弃了醒目的红衫,可作战训练的许多方面依然停留在上个时代裹足不前。

他们将红衫军时代令英国人感到自傲的最快步兵齐射速度牢牢的抓在了自己的手里每分钟15次瞄准射击,可对于单个士兵射击精度的训练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如果一战的战场依然是线列步兵战术的天下,那么英军的这种训练成果必将为其赢得极大的战场优势。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线列步兵战术在一战继续上演,那么英法联军恐怕在六个月内就能取得西线的胜利了。

实际的结果就是,在一战的头一年里,更加注重士兵个人射击精度训练的德军在堑壕战间的无人之地上收割了最多的胜利果实。

在向大海进军的赛跑结束后,即便是在那些没有大型攻防作战出现的地区,英军每个营每天还是可能会有多至15个人死在德军狙击手的瞄准镜下。

在1915年的欧贝里奇战役中,一名德军狙击手甚至无聊的在敌人阵地后的矮墙上用弹孔画了一个十字架,整个过程没有遭到任何有效的反击。

德国战车之所以能够在战争开始就拥有这么多的优秀狙击手有其历史原因,与英国的长弓文化还有几分类似。

由于德国地区有很多森林,打猎在民间也就成为了一项颇为流行的活动,优秀的射手在德国也比在英国更有机会获得社会声望和其他实际的好处。

对于许多来自乡间的德国小伙来说,他们的整个童年都是在和兄弟朋友们一起攥着猎枪渡过的,军队的射击训练无非也就是给了他们一个表现自己才华的试炼场,出来就是射击教官的料。

正所谓只有从娃娃抓起才容易出成绩,而德国的社会环境恰恰给德军提供了一大批从幼年就开始经受设计训练的年轻人。

在穿上军服之前他们就已经是神射手了,小毛奇所要做的不过是将他们从猎人变成战士。

除了射击技术之外,德国生产的质量优秀且数量充足的瞄准镜更让德军狙击手如虎添翼。

在战争开始之后,德军轻轻松松的就在民间收购到了数千支打猎竞赛用的、可能比当时许多专业狙击步枪更加优秀的猎枪。

也很快生产出了15000支配有高精度瞄准镜的毛瑟98式步枪,这也使得德军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保持了堑壕狙击战的绝对优势。

欧洲大陆的连年战争

让各国人民养成了一个优良传统,那就是邻居家要是真的有了什么好玩意儿,他们绝不会谩骂嘲讽,而是立刻奋起直追,马上山寨之。

堑壕狙击战的惨败给了英国人惨痛的教训,他们也开始组建自己的狙击手部队。

日不落帝国的广大殖民地这时发挥出了重大的作用,虽然在英国本土打猎这项运动已经变得十分奢侈,可在许多的殖民地上,打猎依然是为自家厨房提供动物蛋白的最主要方式。

在让丘老大丢官罢职的加里波利之战中涌现出了英国

其凭借着超人的耐心和精妙的射术,其在加里波利整个战役过程中击杀了超过150名敌人。

除了德国之外,在一旁观摩了许久才最终参战的丑军在进入战场前也对狙击战做好了准备。

大名鼎鼎的春田式狙击步枪也得以在战壕间大显神威。

不过一站时期的春田式步枪还有很多问题,它坚硬的金属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