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3 章(6 / 17)

北宋捞兄日常 阿洙洙 14603 字 9个月前

日子一直在流民堆儿打滚,知道这些日子不少人卖身都不要钱的,毕竟卖身为奴能填饱肚子,总比饿死强。

苏辙看着他,意识到他的心思:“正好这几日我娘与我说想为我找个随从,既然你也有这个心思,那我回去问问我娘。”

“若是我娘答应,过几日就接你进府。”

雨来是眼前一亮,忙道:“多谢八少爷,多谢八少爷……”

闲来无事的俩人就说起闲话来,说起雨来上头的几个哥哥和姐姐,说起雨来的家乡,说起雨来一路走来的灾情……

从雨来的言语中,苏辙也觉得这人虽年纪不大,却是胆子很大,脑袋瓜子很灵,是个可用之人。

苏辙与他分别,回去棚子里,这程之才已经走了。

黄九正站在苏老太爷身边犹豫不决道:“……这些姜怎么办?到底还熬不熬成姜汤了?”

苏老太爷正好瞧见苏辙走了进来,便笑道:“如今姜可不便宜,这些姜可是用八郎压岁钱买的,到底该怎么处置,得问他才是。”

苏辙想了想道:“翁翁,九叔,我看程家的粥棚已在发姜汤,我们这姜先留一留,等着程家不熬姜汤了再说。”

原本他们祖孙俩儿是想着来帮忙的,可如今苏家粥棚并无多少人在,俩人也无事可做,索性就上了回程的马车。

马车上。

苏辙想了想,不解道:“翁翁,您为何不问我为何不喜欢程之元?”

他甚至不愿意称呼这人一声“表哥”。

苏老太爷笑着道:“你从小是个懂事的孩子,想必你这样做肯定是有你的理由的。”

苏辙轻轻笑了声。

他回去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程氏,毕竟能不能要雨来到他身边,得程氏点头才算数。

只是他万万没想到,他一进去就看到了苏轼正坐在墩子上吃橘子。

苏轼嘴里塞满了橘子,瞧见苏辙回来,宛如做了亏心事被抓包似的,惊声道:“八郎,你怎么这么快回来了?”

说着,他的声音更是低了些:“我,我……就是刚过了,才吃第一个橘子,不信你问娘!”

苏辙本就是见他不擅《周礼》之类的书籍,所以才想出这个损招来,可没真想逼着苏轼抄书:“六哥,你这样心虚做什么?”

“你知道这叫什么吗?”

“这叫此地无银三百两!”!

提起这人来都是赞不绝口,如今更道:“才哥儿是个不错的,比他弟弟元哥儿好多了……”

苏辙并未接话。

就算所有人将这人夸成一朵花,他也喜欢不起来。

原因无他,他知道历史上这人是自己的姐夫,更是虐待苏八娘,逼死了苏八娘。

他并不知道为何历史上程家与苏家闹成这个样子还能结为姻亲,但他知道,有他在,他一定不会眼睁睁看着他的八姐姐嫁入程家的。

苏老太爷虽不喜程家,但也知道程浚长子程之才是无辜的,将这后生是夸了又夸。

就连黄九都忍不住跟着附和道:“……程家大少爷一早就来了,不仅帮着施粥,分姜汤,还将程家的大夫也带来了,说是明日会熬了治风寒的汤药送过来了。”

“都说歹竹难出好笋,这程家大少爷倒是个好的。”

他管的那间纱縠行被程家的人砸过两次,刁难过无数次,说句不夸张的话,他提起程家恨的是牙痒痒。

苏辙仍未接话。

说曹操曹操到,他们正说着话,程之才就进来了。

程之才长得的确不错,明目皓齿,嘴角总是微微带笑,比他弟弟程之元讨喜许多。

他走进来时衣角与裤腿都沾着泥渍,耳朵冻的通红,一开口更是道:“之才给苏翁翁请安了。”

“我虽知苏程两家有些不和,但这是长辈们之间的事情,我明知您老在这里,于情于理都前来给您请安的。”

“还望您莫要嫌弃我唐突了。”

他不光来,还给苏老太爷与苏辙带了些许糕点,纵然程家纱縠行去年生意极不景气,却有多年的底蕴在,仍是家中不缺银钱的。

苏老太爷连连道:“一码归一码,才哥儿,你是个好孩子,我自不会怪你。”

程之才耐着性子与苏老太爷说话,言辞恭敬,彬彬有礼。

苏辙就这样一直这样静静看着他。

什么都没说,倒是想看看他能装到什么时候去。

程之才说着话,一直察觉到有目光紧紧跟随着自己,低头一看,笑容更甚:“你就是八郎了吧?”

苏辙冷漠点了点头。

程之才是个聪明人,又何尝看不出苏辙是何意,可到底是他弟弟做错事在先,也只能赔笑道:“八郎,你可还因元哥儿与六郎之间的事情不高兴?直至今日,元哥儿被爹爹打的还没能下床。”

“不光爹爹罚了他,我回来之后也狠狠责罚了他。”

“大人有大量,你别与他一般见识了吧。”

苏辙听他这话说的是愈发来气,好像若自己继续生气,就有些不容人的意思:“大表哥这话说的没错。”

说着,他话锋一转,就道:“可惜我只是个三四岁的小孩,根本不是大人,所以也就没有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