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5 章(11 / 17)

北宋捞兄日常 阿洙洙 14019 字 9个月前

直说愿意。

对苏轼来说,想要振兴苏家,叫父母面上有光才是最要紧之

事。

童试一年两次,是科举入仕的敲门砖,对天庆观大多数学子来说都不是难事,只是之后的路就是一关难于一关,能走到哪里,则是各凭本事。

?想看阿洙洙的《北宋捞兄日常》吗?请记住[]的域名[(

张易简道长知晓了苏辙与苏轼兄弟俩人的打算,心底对俩人也是有了安排。

一转眼就到了二月底的假期。

苏辙与苏轼一回到苏家,就听说了苏家又开了三间纱縠行的好消息。

老百姓们都是长了眼睛的,谁家东西物美价廉,自会选择谁家的东西。

因苏家纱縠行一开,程家纱縠行的生意是一落千丈。

程浚这是再也硬气不起来,请程老太君出马,想她老人家走一趟,话里话外的意思皆要程老太君劝程氏放程家纱縠行一条生路。

程老太君最喜欢的就是程浚这个长子,将程浚的话当成圣旨一般,拾掇一番就来了程家。

一路上她都打好了腹稿,想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定能说服程氏。

可惜程老太君坐了半天冷板凳,程氏压根没露面。

苏辙从元宝嘴里听说这件事,就差忍不住拍手起来:“……虽说如今以‘孝’,可长辈也得先有当长辈的样子,晚辈才该孝顺。”

“长辈无德,又凭什么去要求晚辈孝顺?”

元宝虽不大听得懂这话中的意思,却一点不耽误他头点的如小鸡啄米似的:“八少爷,你说的极是。”

说到这儿L,他为难挠了挠头,道:“不过这几日程老太君都来了,我瞅程老太君的架势,这几日应该也还是要来的。”

“她老人家大有一副若是夫人不答应,就不罢休的意思。”

苏辙想了想,决心明日去会一会这位从未抱过他的外祖母。

当天晚上,不管是苏老太爷也好,还是程氏,王氏等人也好,亦或者闹腾的苏五娘,谁都没有在苏辙与苏轼兄弟俩人跟前提起程老太君这老妪婆。

他们只说起纱縠行生意蒸蒸日上,说起如今苏洵大概已快到汴京,说起大厨房给苏辙与苏轼兄弟俩人又做了什么好吃的……当然啦,苏辙也没主动提起这等扫兴之事。

等着用过了晚饭,苏辙主动换了衣裳陪苏老太爷下地播种。

不得不说,苏老太爷对种地是真爱。

春日正是万物播种的季节,因白日里苏老太爷惦记俩孙儿L,是无心种地,到了傍晚合家团圆后便吩咐婆子将菜地附近都挂上灯笼,加班加点播种。

苏辙见了,自是义不容辞陪苏老太爷一起。

当他挽了裤脚站在田里时,竟生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

原因无他。

他只听说过有人挑灯夜读,却没听说过挑灯种菜的。

一晚上买这些油灯的银钱都能买几筐子菜了。

看样子苏老太爷种的不是菜,而是开心和快乐。

苏辙如从前一样在一旁给苏老太爷递各种器具,陪苏老太爷有一搭没一搭说话:“……翁翁,您为什么这么喜欢种菜?”

方才他也是劝过苏老太爷的,如今时候太晚,可以明天再种菜也不迟。

可苏老太爷不肯答应。

如今苏老太爷一边佝着腰播种一边道:“种菜多好啊,简单得很,只要付出就一定有收获。”

“这世上妄图不劳而获,一步登天的人太多太多,若是能够选择,谁愿意种菜?”

说着,他老人家笑看了苏辙一眼,道:“我是不赞成你小小年纪就要去天庆观念书的,可既然你也想去,那就去吧。”

“既然要做一件事,那就将他做好。”

“既你决心念书,那就如你二伯一样,念出个名堂来。”

“到时候叫眉州老百姓提起咱们八郎来都竖起大拇哥儿L来!”!

以至于等着寝间的学童们走了,苏辙还没缓过神来。

这些孩子们脑袋里到底装的都是些什么啊?

很快苏轼与史无奈就齐齐走了进来,苏轼一进来就拿手探了探苏辙的额头,关切道:“八郎,好端端的你怎么会想睡觉?是不是生病了?”

说着,他更是自顾自道:“你这脑袋也不烫啊!”

“要不我还是与风清子师兄说一声,要人给你看看吧?”

史无奈更是端着为他打好的饭菜走了进来,扬声道:“八郎,快起来吃饭!”

“今日我缠着打菜的小师傅给你打了些辣脚子,没胃口吃些辣脚子正正好。”

辣脚子并非鸡脚鸭脚一类的,而是用芥菜做的一道咸菜,是天庆观的招牌菜,在眉州很有名气。

北极院却很少吃辣脚子。

一来是张易简道长考虑到孩子们都是长身体的时候,咸菜吃多了不好。

二来是天庆观芥菜数量有限,辣脚子还要留着卖钱。

虽说北极院大部分孩子是收了学杂费的,但也有像陈太初这等成绩优异,家境贫寒的孩子是分文不收,光靠着天庆观的香火钱是远远不够,总得开源节流。

苏辙心里一暖,笑着道:“六哥,我没事儿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