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5 章(7 / 17)

北宋捞兄日常 阿洙洙 14019 字 9个月前

L他们俩人并不知道。

很快,这件事就传到了张易简道长耳朵里。

他直找来风清子,要风清子不必压着这事儿L:“……这些孩子们聪明得很,你越是勒令他们不准他们说这件事,他们就越是觉得你心里有鬼。”

“你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这些流言蜚语很快就会平息的。”

风清子连声应是。

张易简道长便将更多的目光落在苏辙身上,他很快就知道苏辙知晓此事,一次考问苏辙兄弟俩人后单独将苏辙留了下来:“……这些日子你可曾听说了什么?”

苏辙点点头,笑道:“道长可说的是我与六哥,无奈哥哥三角恋一事?”

“我都听说了。”

张易简道长直道:“可为何你什么反应都没有?像没事人一样?”

苏辙面上笑意不减:“谣言止于智者。”

"嘴长在旁人身上,想说什么是他们的自由,我管不了。"

“但我却能做到不听不想,等着过些时日,自没人再记得这些事。”

张易简道长看向他的眼神里皆是满意,颔首道:“你说的极是。”

顿了顿,他更是道:“若是我没有记错的话,到了三月你才满四岁,寻常人大概十来岁才会参加童试,你可想要提前参加童试?”

“你虽天资比不上你哥哥苏轼,但你的身上也有许多他没有的东西,到时候你与苏轼一同参加童试,继而参加之后的乡试,相信你们兄弟俩个很快就能名震四川的。”

寻常孩子听到这等话定欣喜若狂,毕竟不管哪个朝代出现个神童,都十分瞩目。

苏辙却是摇摇头,坚定道:“道长,我不愿意。”

“做学问讲究一步一个脚印,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走的长远。”

“与其名震眉州,甚至名震四川,我宁愿低调行事,来日入朝为官多替朝廷,多替百姓们做些好事。”

若说张易简道长方才眼中的是满意,如今则满是欣慰之色:“你既如此决定,那我就不再劝你了。”

他还记得当初苏轼刚进北极院时,他感叹苏轼天资过人的同时,也曾问过苏轼差不多的问题。

苏轼一听到这话是眼前一亮,直说愿意。

对苏轼来说,想要振兴苏家,叫父母面上有光才是最要紧之

事。

童试一年两次,是科举入仕的敲门砖,对天庆观大多数学子来说都不是难事,只是之后的路就是一关难于一关,能走到哪里,则是各凭本事。

?想看阿洙洙的《北宋捞兄日常》吗?请记住[]的域名[(

张易简道长知晓了苏辙与苏轼兄弟俩人的打算,心底对俩人也是有了安排。

一转眼就到了二月底的假期。

苏辙与苏轼一回到苏家,就听说了苏家又开了三间纱縠行的好消息。

老百姓们都是长了眼睛的,谁家东西物美价廉,自会选择谁家的东西。

因苏家纱縠行一开,程家纱縠行的生意是一落千丈。

程浚这是再也硬气不起来,请程老太君出马,想她老人家走一趟,话里话外的意思皆要程老太君劝程氏放程家纱縠行一条生路。

程老太君最喜欢的就是程浚这个长子,将程浚的话当成圣旨一般,拾掇一番就来了程家。

一路上她都打好了腹稿,想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定能说服程氏。

可惜程老太君坐了半天冷板凳,程氏压根没露面。

苏辙从元宝嘴里听说这件事,就差忍不住拍手起来:“……虽说如今以‘孝’,可长辈也得先有当长辈的样子,晚辈才该孝顺。”

“长辈无德,又凭什么去要求晚辈孝顺?”

元宝虽不大听得懂这话中的意思,却一点不耽误他头点的如小鸡啄米似的:“八少爷,你说的极是。”

说到这儿L,他为难挠了挠头,道:“不过这几日程老太君都来了,我瞅程老太君的架势,这几日应该也还是要来的。”

“她老人家大有一副若是夫人不答应,就不罢休的意思。”

苏辙想了想,决心明日去会一会这位从未抱过他的外祖母。

当天晚上,不管是苏老太爷也好,还是程氏,王氏等人也好,亦或者闹腾的苏五娘,谁都没有在苏辙与苏轼兄弟俩人跟前提起程老太君这老妪婆。

他们只说起纱縠行生意蒸蒸日上,说起如今苏洵大概已快到汴京,说起大厨房给苏辙与苏轼兄弟俩人又做了什么好吃的……当然啦,苏辙也没主动提起这等扫兴之事。

等着用过了晚饭,苏辙主动换了衣裳陪苏老太爷下地播种。

不得不说,苏老太爷对种地是真爱。

春日正是万物播种的季节,因白日里苏老太爷惦记俩孙儿L,是无心种地,到了傍晚合家团圆后便吩咐婆子将菜地附近都挂上灯笼,加班加点播种。

苏辙见了,自是义不容辞陪苏老太爷一起。

当他挽了裤脚站在田里时,竟生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

原因无他。

他只听说过有人挑灯夜读,却没听说过挑灯种菜的。

一晚上买这些油灯的银钱都能买几筐子菜了。

看样子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