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9 章(6 / 17)

北宋捞兄日常 阿洙洙 14383 字 9个月前

何看出来的?”

苏辙笑着道:“但凡了解您的人,谁能看不出您的心思来?”

“爹爹,今日我的话您可以好好想一想的。”

这话说完,他这才告辞离开。

他知道,人一旦钻入牛角尖里,再想要想明白是需要时间的。

苏洵听闻他的话足足在书房坐了一个多时辰,等着他从书房出来时天色已是漆黑一片。

而苏洵心里已是豁然开朗。

他觉得苏辙说的没错,从一开始他读书就是为了陶冶情操,为了明白事理……而非入仕,既然如今他已决心不再走科举这条路,就该选些自己喜欢看的书来看,写些自己喜欢的文章,何必拘泥于科考的内容?

没出几日,苏辙就察觉到了苏洵的变化。

他打从心底里替苏洵感到开心。

读书是为了愉人育己,若心无旁骛,心怀赤忱,才能达到更高的文学成就。

不光是他,苏家上下所有人都替苏洵感到开心。

时间一晃而过,很快就到了放榜的日子。

这日一大早苏辙与苏轼皆早早起床,苏辙还好,毕竟每日习惯如此,但苏轼这些日子却是睡到日上二竿才起床,今日是难得早起,知道平安出去查看放榜情况后,紧张的连早饭都用不下,低声道:“八郎,我好像有点紧张,你说,我不会落榜吧?”

苏辙想着他平日里那副臭屁样子,可实际上心底还是一不折不扣小屁孩,笑着道:“六哥,你别担心,你不会落榜的。”

“张道长,风清子师兄曾说过,以你的学问不说案首,可想要取得前十名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你啊,该吃吃,该喝喝,好生将心放在肚子里就行了。”

其实张易简道长的原话是,以苏辙之学问也是一样,不说案首,想要取得前十是绝无问题,只看苏辙愿不愿意一争。

苏辙的回答是不愿意。

纵然他如此安慰,苏轼悬着的一颗心仍七上八下,很快他们就见着平安匆匆跑了进来,一面跑一面扬声道:“好消息,好消息,六少爷与八少爷都中了秀才,六少爷还考了第四名了……”

这好消息很快传遍苏家每一个角落,大家虽知道苏辙两兄弟定能高中,但这等消息,总得亲耳听到才放心。

平安绕了老大一圈,这才进屋报喜。

苏辙见平安这样子,很快察觉到不对劲:“平安哥哥,既我和六哥都中了秀才,怎么你脸上并无多少高兴之色?可是出了什么事吗?”!

苏辙也摇摇头,道:"六哥,你与他这样的人计较做什么?"

"他这样的人,已是无可救药!"

"若与他一般见识,那才是自找不痛快!"

很快,苏辙与苏轼兄弟两人就径直从程之元身边走过,任程之元是目露不忿也好,还是目露恨意也好,他们都像是没看到似的,兄弟两人一致觉得,与这样的人一般计较,简直是浪费自己的感情。

等着苏辙再往前走了几步,就见到苏家的马车。

来的可不止一辆马车,而是二辆。

最前头的那辆马车里坐的是苏老太爷。

中间那辆马车坐的是苏洵与程氏,苏八娘。

最后一辆马车坐的是王氏,苏五娘。

看到这阵仗,苏辙简直惊呆了。

这阵仗简直比当初他高考时还要吓人。

他不由道:"翁翁,你们怎么都来了?”

苏老太爷笑着道:“今日你们兄弟两个考试完毕,我们一家人总要来给你们加加油助助威的。”

“童试已经结束,不管成绩如何,都不必再想这等事。”

苏辙与苏轼连连称是。

苏洵则问起两个孩子考的如何,苏轼好歹却是记得苏辙方才的话,并未过分张狂,却还是道:“这些考题先前张道长与我们讲过的,不说夺得案首,可前十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苏洵目露赞赏,微微点点头。

紧接着,他的目光又落在了苏辙面上:“八郎,你觉得如何?”

苏辙则是斟酌道:“考的还不错,应该能考中秀才。”

苏洵面上很是高兴。

他知道这两个孩子的性子,以苏辙的性子,既能说出这样的话,定是十拿九稳。

他更知道童试只是科举的开始,越往后的路才是越难。

苏家一行人刚上马车没走几步路,就有史家的小厮前来相请,说是史彦辅专程设了宴宴请两位小少爷,苏洵笑着道:“……不必了,回去谢谢你们家老爷,今日我们就不过去打扰了,来日我定带着六郎与八郎两个前去史家做客!”

马车又没走几步路,陆续有与苏家交好的各家前来相请。

这世道嘛,向来对神童很是推崇。

押宝得趁早,谁不知道苏家出了两位小神童,比他们的一伯苏涣还要聪明厉害!

苏洵与苏老太爷一一回绝。

一家人回到家里高高兴兴用饭。

气氛很是融洽。

也是因为童试,苏辙对北宋科举有了信心,万事开头难,区区童试对他来说根本不算难。

但他更知道即便他在前世取得了博士学位,但前世所学与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