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5 章(4 / 16)

北宋捞兄日常 阿洙洙 14200 字 9个月前

,每日都没什么胃口,所以才会生的这般瘦弱。”

“我娘十分担心,四处寻医问药,替我调养脾胃。”

“今日这药更是宫中御医所开,只是对我来说,这药好像作用并不大……”

苏辙与苏轼对视一眼,眼中竟有几分困惑。

这世上竟有不爱吃饭之人?

苏辙不由想到后世家长名言——孩子不吃饭,饿一顿就好了,实在不行,多饿几顿!

当然,这话他可不敢说。

苏辙试探道:“欧阳兄就没什么喜欢吃的食物吗?”

欧阳发想也不想,就摇头道:“没有。”

苏辙想了想,话到了嘴边在还是咽了下去。

他想,欧阳发作为欧阳修中年才得来的儿子,欧阳修对旁人都十分和善,想必对长子更是看的娇贵,是有求必应,平素欧阳发想吃什么定一股脑都送到他跟前……一来二去的,本就不喜动的欧阳发自愈发挑食。

他道:“我瞧着欧阳兄是风雅之人,说来也巧,这次我在前来汴京的路上买了不少古书,其中有两本琴谱,这琴谱对我来说也无多大益处,不如明日我差人给欧阳兄送来?”

“琴谱?”欧阳发是眼前一亮,忙道:“不必等明日差人送来,不如这时候就派人回去取?”

苏辙笑他真是个琴痴,可仔细一想,足以看出他心性单纯,便道:“派人回去取只怕不妥,我的那些书从来不假手于人,都是自己收拾,身边仆从并不知道在哪里。”

“既然欧阳兄着急,不如我这时候亲自回去取一趟吧。”

欧阳发虽并不擅与人来往,却也知道这样太过麻烦:“不必了,你明日再差人送来就是了。”

“不麻烦,正好我们兄弟两人昨日才来汴京,想要闲逛一二,能借此机会逛一逛繁华的汴京倒也是好事。”苏辙见他面上浮现几分笑意,只道:“只是我们兄弟二人初来乍到,连汴京的东南西北都分不清,不知欧阳兄可愿当我们的向导?”

欧阳发连道愿意。

他深知古籍来之不易,方才正绞尽脑汁想着如何还这份人情,如今见自己有替苏辙效劳的地方,自是求之不得。

欧阳发便差人与欧阳修说了一声。

倒是欧阳修听到这话是微微一愣:“……我早知你那两个儿子不是寻常人,却万万能有如此本事。”

两人是相见恨晚,又同为父亲,如今欧阳修说起自己这个长子来是直摇头:“我那长子不喜读书写字,只爱音律,我想着他若不愿走仕途之路不愿就不愿吧,只要他身子康健就好,谁知他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日沉浸于音律之中,说起来,他已经将近一年未曾出门过……”!

苏洵已年过四旬,却能保持本心,实在是难能可贵。

至于这等天资过人,好学的年轻后生,欧阳修见过许多,也提携了不少,可最后能坚守本心的却是寥寥无几:“张知府在信中说起过你们兄弟二人,他才学出众且为人挑剔,你们兄弟二人既能得他青睐,想必定是学问过人……”

他并没有要考问苏辙与苏轼学问的意思,一转头又与苏洵谈话起来,问起苏洵对四川一带以及如今朝堂的看法。

苏洵虽心中疑惑,却还是一一作答。

如此一来,苏辙与苏轼二人是面面相觑,不知道这位欧阳大人到底是何意。

等着用完午饭,欧阳修仍与苏洵是侃侃而谈。

欧阳修能身居高位,也是个面面俱到的性子,自不会叫苏辙与苏轼兄弟二人一直坐冷板凳,笑道:“……正好我长子欧阳发与你们差不多的年纪,我在这与你们父亲说说话,要人带你们寻他玩去吧。”

玩?

苏辙只觉得这位欧阳大人真是与自己故去祖父差不多的性子,按理说他们这么大人了,寻常聚在一起该是商讨学问的,可欧阳修要送自己去找他的儿子玩?

但他们在欧阳家做客,只得轻声应是。

苏轼是有一肚子的话要与苏辙说,趁仆从在前面带路的空当偷偷扯了扯苏辙的衣袖,压低声音道:“八郎,你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苏辙上午也是不懂,可从欧阳修那盛赞的表情中已窥知一二:“六哥,你觉得爹爹才能如何?”

“自然是无人能及。”苏轼当年是亲自跟着苏洵启蒙,这些年对自己父亲本事如何很是清楚:“眉州众人提起爹爹是唏嘘不已,有人说他运道不好,所以几次落第,有人说他名不副实,可在我看来,爹爹是很厉害的人,所做文章朴实畅达……”

苏辙点点头:“这就是了。”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如今爹爹这颗蒙尘明珠总算被发现了。”

“咱们该替爹爹高兴才是……”

苏轼方才只觉不解,如今再回想却只有替苏洵高兴的份儿,脸上的笑容满满,更是放下豪言壮语:“只怕很快咱们苏家父子三人就要名扬汴京了……”

苏辙无奈摇摇头,却也没有拦着他不准他说话。

他们又拐了两个弯,隔着老远就听到古琴之音。

如今春色朦胧,阳光正好,细细嗅来,还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苏辙再听这般叮咛作响之音,只觉甚是动人:“敢问这位小哥,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