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玩的可真特么大
同。 目前最接近所谓‘摄像机’的成果,应该是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的物理系研究团队在2011年搞出来的一份报告,但距离真正的摄像机还相差很远很远。(doi.org/10.1088/1367-2630/15/3/033018) 顺便一提。 网上现在所谓的摄像机拍出的‘摄像机’图样,实际上是霓虹的外村彰带领团队在1988年做的电子干涉的图样。(doi.org/10.1119/1.16104) 所谓直接可以观测到电子通过哪个缝的实验,依旧是思想实验,至今没人真正能够做出来。 目前真正能做的‘观测’是什么呢? 是在双缝之间安装电子探测器,这个探测器无法直接显像,无法观测微粒路径,只能作为接收屏。 当打开探测器开关,光就呈现粒子性; 关闭探测器开关,光就呈现波态。 好比天上下了场‘雨’,你没法知道它是从哪片云层落下来的。 但是你伸出手,接到的是雨。 不伸手用眼见看到它落地,掉落的就是一朵花。 一切取决于你的观测,或者说干扰。 所以电子或者说的双缝干涉实验,实际上从头到尾令人惊悚的就一件事: 那就是文科生一点都看不懂.... 咳咳...错了错了。 惊悚的地方在于你不去测量是一种结果,测量的话是另一种结果——再提醒一次,这里的测量不是摄像机的直接测量,而是接收屏的探测器。 也就是任何可泄露出路径情况并且被记录下来的信息,都会导致量子坍塌。 就这么简单。 辟谣科普,我们是专业的。(笑) 这也是现在纠缠态的研究领域之一。 搁某些黑暗流科幻小说里的表述,差不多就是“被设计好的底层逻辑,可以证明人类是被关起来的小白鼠”云云...... 真正的科学,不应该是在发现未知的时候,把它二次加工成更恐怖的谣言去吓人。 而是应该在发现未知后,尽量的去破解它的奥秘。 当然了。 目前的徐云倒是不需要考虑这么复杂的事儿,眼下他的压力主要还是来自社员们认知上的冲突: “唔....各位同学,稍安勿躁。” “各位的心情我可以理解,毕竟我说的这些内容,确实和大家已有的观念相悖。” “不过没关系,我们还是之前的那句话——可以先抛开实验结果,单纯来讨论实验设备的特殊性。” 随后他环视了周围一圈,朝台下一摊手,语气中带着一丝诱惑: “难道大家就不想知道,怎么样才能把光子单独发射出来吗?” 此话一出口。 台下原本有些嘈杂的议论声,便再次化作了寂静。 制备单光子。 这短短的五个字在2022年都能引起不少人的兴趣,就遑论1851年的自然科学爱好者了。 因此很快。 众人脸上原先那些清晰可见的质疑,逐渐便被犹豫与好奇替代了。 见此情形。 徐云顿时心中一定: 很好,鱼儿上钩了。 众所周知。 后世制备单光子的方式有很多。 比如用普通光源发光,然后加一个很强的衰减,将光强衰减到飞瓦以下。 这样每秒钟只有几千个光子发射出来,基本上就是单光子发射了。 又比如用单量子点光源。 这玩意儿只包含一个发光分子或结构,同一时刻只能发出一个光子。 天天被提到的量子通信,通常就是用的这种光源。 如果以上条件还是难以获得,各位同学则可以掏出神光棒,变成迪迦来制备光子。 不过徐云并不准备使用这些手段,他准备在1850年来个早期的电信诈骗: 用电子来代替光子。 毕竟单一电子的发射比较容易——至少比单个光子容易,准确性方面也要高点。 同时电子....或者说所有微观粒子都有波粒二象性,甚至这个概念现在还扩充到了微生物: 在2019年的时候,科学界已经让分子量1886的短杆菌肽发生了双缝干涉而没有损害它的生物活性。(doi.org/10.1038/s41467-020-15280-2Focustolearnmore) 还是那句话。 前端的科学成果,有很多已经超过了普通人的认知,真的会让你产生怀疑世界的错觉。 因此只需要一点微小的操作,徐云便能成功把光子换成电子。 与此同时。 台下众多社员们的心绪也被徐云早先的那句话给挑动了起来,只见那位谢顶男生再次举起了手: “罗峰同学,刚才你说手艺活指的是手工打磨金属材料,是不是需要我们做些什么?” “bingo!” 徐云面色愉悦的打个了响指,和聪明人说话就是容易: “没错,由于制备难度的问